報導 關於 語言
台灣:賽德克簡史
台灣的賽德克族也曾有過一段為了自身權益、挺身對抗日本殖民政權的歷史。
緬甸:政府軍不該被稱為「緬甸國防軍」
「我懇請全球各地的讀者諸君,試著去理解我們的處境。就從為緬甸政府軍「正名」開始吧?」
文學做為探索印度-尼泊爾混雜性的入口:作家Prajwal Parajuly訪問
「他們正是書中所寫到的那一群人,說著書中角色所說的語言,而他們成了這本書的讀者。這很感人。這本書觸及到了尼泊爾最偏遠的角落。」
專屬拉丁美洲原住民的表情符號
原住民網路社會活動家為促進本土文化及語言,正在製作多元文化的表情符號供電子通訊使用。
Aleksandra Lun:成為知名西班牙語作家的波蘭人
「語言純粹是你選擇要生活的世界。如果你活在那個世界當中,你擁有它的語言。」
「外界世界並不了解尼泊爾文學有多豐富」:作家Sangita Swechcha博士訪問
「不只是以英語書寫的尼泊爾作家數量正在緩慢成長,從尼泊爾語翻譯到其他語研的文學作品也在獲取動能。」
紐約時報奈洛比辦公室主任徵人廣告充斥著對非洲的成見
紐約時報奈洛比辦公室主任的職位描述,重啟各界對於「西方媒體描述非洲時長期使用陳腔濫調與了無新意比喻」的辯證。
馬雅語演講:語言也是一種禦外的方式
「身為墨西哥公民,我在此要求我的語言、我們的語言和人民,都擁有相同的機會生存,並安心的生活,不必害怕有消失的一天。」
以巴布亞原住民的挑戰與勝利為特色 印尼推出獨立電影節
電影節透過紀錄片凸顯巴布亞原住民所面臨的議題,也建立了公共意識,發掘重要且影響著他們的議題。
用搖籃曲來保存巴查拉語
巴查拉語(澳洲費沙島原住民的母語)在20世紀時一度瀕臨滅絕,多虧了「巴查拉族語計畫」,才得以漸漸復興。
一字一句,讓因紐特語在社交媒體上復興
學習因紐特語、用因紐特語說話和思考,能夠讓因紐特的年輕人對我們的社群及傳統價值更有歸屬感。
民間故事及傳說的保存幫助喚醒湄公河環保認知
透過故事的形式,這些少數民族社群尋找能夠容納和/或抵抗改變的方式,畢竟改變是湄公河盆地正在發生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