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月, 2007

報導 關於 Migration & Immigration 來自 十一月, 2007

阿布哈茲:追憶蘇呼米

  14 十一月 2007

cyxymu,將其部落格奉獻給「追憶蘇呼米,其戰火與傷痛」的部落客,花了整個九月下半整理蘇呼米(Sukhumi)之役的史料,這是在阿布哈茲(Abkhazia)與喬治亞(Georgia)的戰爭中,給予喬治亞軍隊決定性打擊的一役。他以自己獨特的理論寫了一篇鉅細靡遺的文章,探討這場衝突何以發生:他認為戰爭背後的動機在於,蘇聯希望令喬治亞加入獨立國家國協。 也有多位讀者提供他們在蘇呼米最後幾天的經歷,我翻譯了其中兩段,但最好的幾篇因為篇幅太長,只好割愛… 這場追憶在9月27日達到高潮,cyxymu提出了自己對這些史料的想法: 今天,距離我最後一次立足故土,已經是第十四年了;自從1993年9月27日離開家鄉後,我就不曾回去過。那是蘇呼米仍存在之時的最後一天。如阿布哈茲人 所言,「他們射殺了那城市的靈魂。」如果要尋找我們喬治亞人與其他阿布哈茲朋友之間的共通點,那就是,這天在我們之間劃出了一道永遠無法跨越的裂痕。對喬 治亞人來說,那天是場夢靨,數以千計的百姓被闖入的阿布哈茲軍隊殺害;成千上萬的喬治亞人攜家帶眷要逃離這場噩夢,卻造成無數骨肉分離的悲劇。但對阿布哈 茲一方來說,這卻是佔領蘇呼米的勝利之日。我們之間永遠不會有公約數。 我並不絕望,我相信我們將重回蘇呼米,而阿布哈茲人和喬治亞人也能夠和平共處;但前提是,必須揪出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戰犯加以嚴懲。 筆者在此似乎該將譯文中的主觀情緒稍做沈澱,這場衝突之所以會升級到「戰爭罪」的規模,我相信交戰的雙方都有責任(或可參見人權觀察報告)。我認為這麼做的價值在於,這已是過往之事,當事人的心態變得太根深蒂固,導致難以被法庭或衝突後的判決所影響;另一方面,或許能以不那麼嚴厲、「真實而一致」的無害方式,重建彼此那座在1993年燒毀的橋樑。這是我所能想到最好的方法了。 cyxymu 也在九月底寫了關於一支阿布哈茲的特別部隊,在與喬治亞軍的前哨戰之後掠奪百姓,以及他們是如何被一名在加入阿布哈茲軍之前,服務於俄羅斯維和部隊的軍官所領導。其文的標題為「вот такие у нас миротWARцы」,是一句無法翻譯的雙關語,意指「那是我們的維和部隊」,但俄語的「維和部隊」又與句中的「戰爭」的發音相似。而幾天之前,他寫了一場在南奧塞梯(South Ossetia)使緊張情勢升高的交火。 10月1日,cyxymu 以一系列圖片紀念Gagra之役的第15週年,這是一場喬治亞-阿布哈茲爭戰中較早的衝突。他在文中介紹這些圖片: 這些圖片攝於發生在蘇呼米的最後一場衝突裡,在在顯示了,戰爭不是讓你逞英雄、出鋒頭的事情,它只會帶來血流成河;被戰爭殺死的不只是將士,那些手無寸鐵的百姓也受到波及。他們只是居住在城裡而已。 我希望透過這些照片,能夠讓悲劇不再重演。 不久之前,cyxymu 寫了他對蘇呼米的計程車的回憶。(此文以一略帶悽涼的註解做結--「在1992年8月14~15日之間,蘇呼米計程車停車場變得空空如也,因為大部分的車子都被阿布哈茲偷走了,而剩下的則被喬治亞軍隊取走。」)他也簡略地提到那位引發群情激憤的前喬治亞國防部長Irakli Okruashvili--cyxymu 猜想,大家已經買好爆米花準備看這場『好戲』了。 不少見多識廣(有時可說是十分激情)的讀者留下了各式各樣不同觀點的迴響,有些人甚至是這場戰爭的目擊者,對其所知甚深。

(短訊)捷克:「外國人味」

  6 十一月 2007

聞起來有「外國人味」--或許這間捷克公司是這麼想的。據每日捷克報導,這間位於的帕爾杜比採(Pardubice)的Foxconn科技公司,日前簽署了一份抗議旗下來自烏克蘭、保加利亞或白俄羅斯等東歐國家員工的請願書,他們認為這些外國人的生活及衛生習慣非常糟糕。該公司目前有6千500名員工,有超過2千名是外國人。 原文作者:Veronica Khokhlova

亞美尼亞:決議案與歷史錯誤

  6 十一月 2007

Tsitsernakaberd大屠殺紀念碑,位於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 亞美尼亞並不常登上國際媒體頭條,如果會出現於頭條新聞中,大多都是因為同一件爭議:1915年至1917年間,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究竟是否曾屠殺150萬亞美尼亞人,此事至今仍爭論不休,全球共有22國將發生在一次大戰末期的此事定義為種族滅絕,儘管萊默金(Raphael Lemkin)於1943年創造「種族滅絕(genocide)」一詞時,確實指涉猶太人與亞美尼亞人的苦難,但土耳其政府直至今日仍不願承認此一罪刑。 多數學者也認為亞美尼亞人的際遇即為大屠殺,但對散居全球的亞美尼亞裔民眾而言,讓美國承認此事才是國際串連運動的主要目標,因此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於10月10日投票,以27票對20票的結果,通過承認亞美尼亞種族滅絕的決議,不僅躍上國際媒體頭條,也在部落格圈激起陣陣漣漪。 決議通過後不久,居住於埃里溫的Raffi Kojian便在「亞美尼亞生活」部落格裡寫道,此事成為國際媒體矚目的焦點: 今天早上我讀著眾多新聞報導,發生了有趣的事情,我連結至Google新聞查詢,想知道決議案是否有結果,搜尋得到的條目第一項便是「決議案通過」的報導,其後共有650篇有關消息,這真是件大新聞!當然報導角度與篇幅各有不一,從《華盛頓郵報》的噁心社論至眾人讚揚決議正確一應俱全,委員會主席藍托斯(Tom Lantos)在投票前便表示,委員們將用投票決定,究竟是要承認此事為種族滅絕,抑或要為軍事因素姑息土耳其,他雖然沒有明說,但就是將贊成票等於支持正義,將反對票等於向所謂的盟國壓力妥協。 雖然類似決議文在美國並非首見,但過去出於國家安全因素或外交政策,美國都避免將這些決議落實為正式法律條文,故此事讓亞美尼亞海外部落客大受鼓舞,「亞美尼亞海外生活」部落格的Lori的意見也相似: 我永生都不會忘記這一天!多麼重要的一日!人在加州的我無法收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會議實況,只能仰賴人在亞美尼亞的父親收看現場直播,再斷斷續續告知我最新消息,我現在的情緒筆墨難以盡訴,我覺得快樂、驕傲、放心、狂喜、興奮、樂觀…。我們的努力並非徒勞無功,就算是總統也不能推翻這份決議,身為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的支持者,我必須承認對他很失望,而看到現任總統布希阻擋決議通過失敗,心情實在太好了!我希望向投下贊成票的27位國會議員一一握手致意,我想感謝他們不屈服於土耳其威脅,感謝他們未受土耳其遊說團體收買道德良心,感謝他們未甘於成為土耳其的傀儡。 土耳其部落格圈的反應則明顯不同,儘管種族滅絕事件發生至今已92年,土耳其政府與人民依然否認到底,也譴責不該要求美國承認此事,不過他們譴責的對象並非亞美尼亞政府,而是海外亞美尼亞民眾。得知決議案過關後,土耳其政府揚言中止對駐伊拉克美軍的後勤支援,Erkan's Field Diary是很早回應決議案消息的土耳其部落格: 這27名代表美國國民的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成員,他X的竟然插手一段毫不了解的歷史,甘心做為種族滅絕謊言的共犯,幹得好啊,證明由民主黨控制的國會對土耳其更差,希望這些議員因為反土耳其態度,把中東弄得昏天暗地之後,至少能為美國人民做點好事。 亞美尼亞與土耳其邊境,圖為亞拉拉特(Ararat)山區的霍瑞維拉(Khor Virap)修道院。 亞美尼亞與土耳其接壤,但兩國至今仍未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主要就是因為當年事件是否為種族滅絕爭議不休。決議案出爐後,以美國及英國部落客所撰寫的文章較多,原因除了由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投票之外,也因為美國總統布希(George W. Bush)企圖阻擋本案通過。 美國部落客顯然不滿布希的舉措,部落客「無聊老人」格外憤怒,認為布希根本沒有資格對此「違反人道罪刑」發表意見。 若不是有人事前向他簡報,我懷疑他根本不知道亞美尼亞在哪裡,不知道奧圖曼帝國與土耳其人的所作所為,不知道誰是凱末爾(Mustafa Kemal Atatürk),不知道凱末爾在土耳其的歷史地位,不知道兩國之間的衝突,也不知道去維基百科閱讀相關資料,也根本不在意這些事情如何發展。布希只知道若如果承認亞美尼亞種族滅絕,不符合美國政治利益,因為將會激怒同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的土耳其,他只懂得維護政治利益。 布希根本不該參與這場論辯,一來他毫無所悉,二來他根本無法客觀處理此事,他還提到「反恐戰」,卻沒說自己也是恐怖主義的一員…。 「冬季愛國者」部落格也同意: 就我所知,這其實是語言問題,我們不該稱之為違反人道罪刑的歷史經驗,因為如此我們將會限縮現有違反人道罪刑的定義。 兩天後,由於白宮持續施壓,不願讓決議案於11月進入大會表決,部落格上的討論也開始改變,土耳其持續揚言禁止駐伊美軍借道該國,土耳其亦「短暫召回」大使,反對決議案者開始指控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認為她不該支持第106號決議案阻擋戰事。部落格The Hill's Pundits也持相同看法: 在處理伊拉克、土耳其與亞美尼亞問題,裴洛西議長選擇了最糟的政治時機。 我們今日真的在與恐怖份子交戰,駐伊美軍逾十萬人,土耳其揚言入侵庫德族地區,民主黨參議員比登(Joe Biden)還提議讓庫德族自治區脫離伊拉克獨立,現任土耳其政府伊斯蘭色彩濃厚,而美國正在進行全球反恐戰,正是最需要土耳其協助的時刻。 但裴洛西卻選在此時將決議案送入大會討論,以政治手段威脅國家安全。 議長女士,現在尤其不適合在此事上玩政治把戲,請將美國國家安全置於國內政治之上。 Simi Valley Sophist更進一步指控裴洛西叛國: 儘管土耳其極力反對,裴洛西持續推動決議案,她的政治動機究竟為何?肯定與亞美尼亞選票無關,也絕對不是因為擔心美軍再有人傷亡。 你也許認為裴洛西在意美軍的福祉,你也許認為她在乎亞美尼亞人的歷史記憶,但我要告訴你,裴洛西只是找到另一個搞砸對伊戰事的手段,很抱歉,我看不出她有愛國心,就像越戰叛國者珍芳達(Jane Fonda)一樣。 「這不是地獄」部落格同樣認為: 歷史將會記住,這些民主黨領袖都是專門扯人後腿壞事的叛國雙面人,光是網路上不實的傳言便讓他們動搖,這會是他們的歷史罪過。 面對國內的反對聲浪,先前表態的的眾議員陸續撤回對第106決議案的支持,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眾多反對決議案的部落客中,只有極少數否認這場種族滅絕曾經發生,在這些美國人眼中中,國家安全與外交目標再度凌駕亞美尼亞人心目中的「歷史正義」,Cribs and Ranting部落格便認為: 美國眾議院正式將土耳其人對亞美尼亞人的屠殺定義為「種族滅絕」,這是項符合政治家精神的正確決定,美國或許不是首例,但這麼做確實符合身為全球領袖與自由燈塔的風範。 可惜現實重重打擊了眾議員,縱然關係到種族滅絕,最終彰顯的往往不是真理,而是充滿偽善的現實。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原本由民主黨黨團所背書的決議案,內容譴責近百年前對亞美尼亞人大屠殺的種族滅絕行為,但為了怕激怒土耳其,民主共和兩黨眾議員開始陸續撤簽。...

厄瓜多:移民在西班牙遇襲

  3 十一月 2007

西班牙巴塞隆納一列火車上,一名16歲的厄瓜多移民女孩獨自坐著,突然一名講著電話的西班牙男子走上前,沒來由地多次毆打她,列車上的攝影機拍下事發經過,內容不僅引來厄瓜多等各國部落客一陣撻伐,也讓人們思索移民在西班牙的地位。「Cobertura Digital」部落格的Christian Espinoza對此事感到難過,但也明白肇事者並不代表西班牙全體民眾[ES]: 我們在家看到這段影片,不禁憤怒而流淚,每當外國人來到厄瓜多,我們每個人都善待他們,當然不是所有歐洲人或西班牙都像那名行兇 者,西班牙當地媒體與民眾也一致譴責,在Vanguardia.es網站上,便有超過900篇留言抨擊這起事件,但我們希望西班牙社會能更進一步有所作為,而不是輕易遺忘此事。 「狡猾國家」部落格的西班牙民眾Andrej Nicolás Hillebrand除了提供影片連結,同樣批評該名兇手[ES]: 在這世上有些民眾,我們絕不能輕易放過他們,這樣一名成年男子,不能因為心之所欲,不能因為不喜歡女子的樣貌,不能因為她是個外國人,就隨便揮拳動粗,這種事令我作噁,我無法想像這名男子竟自認有權攻擊與污辱外籍人士,看到女孩遭毆打令我痛心,相對於這名男子欺負可憐女孩以展現男子氣慨,這個女孩才有資格活在這裡,那名男子根本沒有資格。 在影片中,眼見突如其來的攻擊行為,另一名乘客卻別過頭去,未出手制止,這種冷漠令Gabby Corsales感到不解[ES]: 我不敢相信在這種情況下,居然有人無動於衷,車廂裡還有另一個人,他原本能夠幫助小女孩,但正如許多人所說,他可能是嚇壞了,所以沒有伸出援手,光是要行兇者道歉還不夠,我們必須用激烈的懲罰方式,才能抑制種族主義或仇外行為在西班牙與其他國家發生。 除了部落客快速回應,厄瓜多總統柯雷亞(Rafael Correa)也有所反應,但Cambiemos Ecuador並不相信總統對小女孩的關心[ES]: 幾天前在西班牙,一名西班牙懦夫攻擊我們的同胞,她到當地只想要更好的生活,希望安穩地工作,我國總統出面承諾小女孩及其家人,還出言威脅西班牙政府,總統很勇敢,演得幾乎像是真心誠意,如果還能流下眼淚,就能提名奧斯卡獎了。 移民在西班牙的景況時常成為部落客討論話題,「Autentico Ecuatoriano」部落格的Uhr認為,多數同胞都在當地尋找機會[ES],應該要團結地站在一起: 無論是西班牙人或厄瓜多人,只要他們懂得與周遭人們和平共處,努力工作與負責任,能夠相互尊重,不會作出困厄生活下的野蠻行為,我都願意與他們站在一起。 另一篇文章中,Uhr懇求在西班牙的厄瓜多同胞,尊重西班牙當地的習俗[ES],不要讓部分西班牙人覺得歧視厄瓜多人理所當然。 原文作者:Eduardo Avila 校對:Nairobi

瓜地馬拉:思鄉情懷

  2 十一月 2007

在瓜地馬拉,人民無論是在國內遷徙或移民外國都司空見慣,過去內戰與貧困時期,部分民眾認為家鄉沒有出路,故被迫離開故鄉與親友,前往首都或其他已開發國家,希望尋找生存機會或改善生活品質,許多人生命也確實因此大為改觀。 Diario Meridiano[ES]便訴說一名女子決定離家的故事: Ericka Carolina Hernández是名單親媽媽,決定將孩子託給雙親,離開位於瓜地馬拉高地的故鄉Soloma,冒險前往美國洛杉磯,但並未成功,跨越邊界前進90公里後,便遭到美國移民署逮捕,她表示:「這是我首次離家,我別無選擇,一定得冒這個險,因為家鄉沒有工作機會。」 不過對於海外的瓜地馬拉人而言,部落格便像是網路世界中的一塊家鄉,讓他們知曉故鄉事,與故鄉保持聯繫。 一名生於San Pedro Soloma、現居美國的部落客表示[ES]: 我曾一度認為,我與家鄉文化距離已無比遙遠,我和同鄉人無比疏離,後來我在網路上搜尋,希望能找到與Soloma有關的絲毫訊息,結果我發現了幾個部落格。 部落格除了是維繫社群的橋樑,亦為尋求海外同胞支持的管道,如Santa Eulalia Village Blog[ES]寫道: 我們呼籲在美國工作的同鄉,團結給予Q'anjob'ales這個團體支持,我們必須鼎力協助社會運動,拒絕外界剝削Huehuetenango地區農民與原住民的天然資源。 主要聯繫的部落格則是Ewulene in US: Q'anjobal Ewulense協會是為重建Santa Eulalia的天主教堂而成立,該教堂在九零年代初因無名火而付之一炬,為了這項目標,一群出身Santa Eulalia、現居於洛杉磯人們共同努力,開始向協會成員募款。 這些透過部落格串連的社群裡,甚至還保有原本在瓜地馬拉實行的習俗,例如Q'anjob'al協會便有自己的女王,還維持原住民儀式,如San Pedro Soloma Blog[ES]指出: Victoria González出生於洛杉磯,不過她的雙親來自於Soloma與Santa Eulalia,她也在今年6月23日加冕為美國Soloma公主。 海外部落客對原鄉總懷有思念情愫,Cuilco Blogdiario[ES]認為: 晚上我讀了Culico居民所寫下的訊息與詩句,我感覺自己好像重回年輕時所居住的小村莊,從前我們週六時常在Tio Cundino Ruiz飲酒作樂,真是段令人難忘的快樂時光。 每每看著遷徙所帶來的意外結果,以及部落格如何維繫整個社群,便讓人感到驚喜。 原文作者:Renata Avila 校對:FoolFi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