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關於 Music 音樂
音樂家如何重塑拉丁樂壇的形象(上)
「在成為音樂製作人之前,我們是100%的音樂迷。」
「創作一首有關種族主義的歌,可是件非同小可的事」
Songhoy Blues樂團的新專輯《抵抗》(Résistance)主要著重於有關抵抗的歌曲。這個樂團來自於西非馬利,並熱心關切種族主義和選民冷漠態度這類的議題。
歐洲歌唱大賽寶寶誕生了!馬其頓參賽者雅納·布爾切斯卡誕下愛女
未婚的布爾切斯卡於歐洲歌唱大賽期間宣布懷孕的消息,在她的家鄉馬其頓引發爭議,尤其是在右翼民粹主義的影響之下,馬其頓在數十年前便逐步從相當自由的社會,倒退回父權體制的社會。
歷經121年 終於盼到首位原住民歌手在巴西亞馬遜劇院登台
亞馬遜歌劇院在19世紀晚期建造,當時亞馬遜地區因為開發橡膠的熱潮致富,但也對生活在森林地區的原住民帶來群體毀滅性的衝擊。
「穿越險峻,登峰造極」:為了這些拉丁美洲的孩子,他們把垃圾玩成音樂
墨西哥和烏拉圭的年輕人,住在垃圾堆裡賴以為生,或反過來利用垃圾組裝成樂器,體現了「穿越險峻,登峰造極」這個意境。
音樂家抗議港鐵「五音不全」的行李規定
這個活動源自於上個月一名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學生帶大提琴進入大圍站,而被港鐵工作人員警告的事件。一些人譴責工作人員對音樂家找碴,卻對旅客和大量購買香港貨物、再出境轉賣的中國單幫客(另譯:水貨客)所攜帶的超大行李視而不見。
墨西哥音樂計劃 貢獻最新作品供公眾免費下載
Santiaguero Collective這個團隊之所以與眾 不同,便是他們著重在採用CC授權、反映出國家及地區時下社會議題的音樂。當地的藝術家受邀,將共同創作的素材進行混音、改編,其中以原住民馬雅語音樂為大宗。
「日日去鳩鳴」─嘲諷香港的社評影片
日日去鳩嗚(天天去購物)是一首歌,也是部音樂影片,改編自1990年代劉德華的流行歌曲,網友將其當成鳩鳴革命的主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