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 2007

報導 關於 政治 來自 五月, 2007

俄羅斯: 對葉爾欽逝世的更多看法

作者:Veronica Khokhlova 校對:mountaineer 上一篇文章反映了在俄羅斯部落格圈關於葉爾欽的生涯和死後的一些看法,本篇主要是反映以英文寫作的非俄羅斯觀察者的看法。 在莫斯科的Rubashov在Darkness at Noon寫道關於他的俄羅斯寄宿家庭所感到的悲痛: […]我住的公寓裡情緒很沉重,就像我先前注意到的,我寄宿家庭的主人很顯然的還在舊有民主主義者的信念之中。他們曾和葉爾欽在 1991年8月一起到美國白宮,除了葉爾欽的一些瑕疵之外,他們至終信任他。我們才為紀念葉爾欽而舉杯,但明顯的一杯伏特加烈酒也不能撫平失去他的傷痛。 而有趣的是,當然,因為少數的俄羅斯人會對葉爾欽有如此高的敬意[…] Rubashov張貼了一篇歌頌葉爾欽,強調這位前總統引發歧見的傳奇: 1991年8月,你向他們(蘇聯共黨)表明,國家需要對人民做出回應,而蘇聯共黨有可能被擊敗。你向他們(蘇聯共黨)表明民主值得爭取因為民主有可能獲勝(註1)。 1993年十月,你向他們(國會)表明有些時候是可以使用鐵拳去維護「民主」。但你教那有自己意識形態和權力的繼任者去維護什麼? (註2) 在1996年7月,你向他們(人民)表明要不計代價的贏得選舉,即使如此會導致選舉缺少你曾爭取的民主理念。因為若是回到共產主義,是令人恐懼難以想像的。所以,以民主之名,民主卻遭到破壞[…] 史恩的俄羅斯部落格(Sean’s Russia Blog)的Sean Guillory列出葉爾欽將會被永遠記得的事蹟。這裡是其中之一 […] 葉爾欽將會被世人記得由於他向世界引薦普丁。事實上,普丁在於1999成為總理之前,還是個默默無聞的人物。普丁原本在俄羅斯寡頭政治圈被認為是能受他們 操控的官僚。但普丁並非如此,且今天的俄羅斯看起來是普丁致力於馴化寡頭政治。就這一點而言,今天的俄羅斯某種程度上還是在葉爾欽的掌握之下。 在一篇對Sean的文章的回應中,Rossijskaja Federazija的Heribert Schindler提供了對葉爾欽傳奇的德國觀點: […] 在德國,葉爾欽之所以被記得,很大部份的原因是一個特別的事件:西方集團軍隊的撤退,也就是二次大戰後俄羅斯在德國所遺留的軍隊。 此次撤軍行動是在軍事史上重要的一次軍隊和平轉移。雖然由於蘇聯在同一個時期瓦解而產生一些困難,但撤軍的行動還是按照計劃準時的進行到1994 […] 愛沙尼亞的Giustino在部落格Itching...

31 五月 2007

韓國: 駐伊韓軍之死

作者: Hyejin Kim 校對: Leonard 本月19日,一名駐守在伊拉克Zaytun的27歲南韓士兵,在當地理髮店遭槍擊身亡,成為南韓自2004年駐軍伊拉克以來首位殉職軍人,新聞媒體及軍方初步研判死亡原因為自殺,不過死者家屬否認此一說法,該名士兵駐伊未滿一個月。 部落客neocross針對伊拉克戰爭提出個人論述,批評南韓政府對美國態度。 伊拉克戰爭毫無意義,眾人皆知美國以自由民主之名,行戰爭之實,但南韓政府總是對美國言聽計從,難道政府不須傾聽南韓人民心聲嗎?真不知道南韓會被伊戰帶往何處。 身為殉職士兵友人,部落客Phoenixq向其他部落客表達沉痛,不相信死亡原因是自殺,並自述當兵經歷。 今天見到此事後續報導,我回想起當年大二時……西元xxxx年,一名勇氣十足的大學新生在慫恿下加入我的鳳凰跳傘社,我們感情很 好,直到入伍後才分道揚鑣。他既勇敢又講義氣,讓我印象深刻……啊,宗秀(Jong-su)……退伍後,聽說他被調到軍校,自此斷了聯繫……我現在才得知 他人在伊拉克……新聞媒體斷然將其報導為自殺事件,片面處理方式讓我不滿……子彈貫穿他的下巴……現場徒留他的步槍和空彈匣…… 服役期間,我記得某次游擊訓練時,眼睛被樹枝刮傷,那時天色已暗,又身處山林,幸好傷口不深,沒有因此失明,當時營長準備要升 官,所以上級告誡我不得透露此事;另外,有一次進行油漆工程時,和我同單位服務的弟兄發生意外,腳部被菸蒂燙傷,基於相同理由,單位長官未將他送醫,只有 簡單消毒包紮,外賓來訪時,長官將他藏在倉庫。 嗯…宗秀自願赴伊,並因此晉升上尉,不可能上任未滿月就自殺,我要真相。 我祈禱他能安息。 包括bj1337在內的多名部落客對宗秀的死感到憤怒,並要求南韓撤軍。 我們的年輕人到底要在這場不合理戰爭中做什麼?為誰而戰?為誰捐軀?我們不該駐軍伊拉克。有人認為不過只是死一個人,更有人覺得 宗秀之死與戰爭無關,然而伊戰非關宗秀一人之死,也無關其死因,重要的是一條生命從此消逝了。就連美國都將伊戰視做越戰以來最大的恥辱,讓我們的年輕人為 伊戰犧牲更是毫無意義。無數南韓民眾均反對參戰,但政府卻以國家安全為託辭欺哄反戰勢力。因伊戰送命的美軍迄今已超過3000人,對於戰爭之醜陋,美國再 清楚不過,南韓對美國已仁盡義至,不須再淌渾水,南韓對這場不合理戰爭也做得夠多了,沒有理由續留伊拉克,我們必須將那些年輕人帶回南韓,不論宗秀的死因 為何,南韓都不該繼續駐軍。 立即撤軍。

31 五月 2007

伊朗:美伊談判、中國經濟模式、驅逐阿富汗人

作者:Hamid Tehrani 校對:Justin 伊朗接受美國上週四的提議,就伊拉克情況進行直接談判,由於自1979年伊朗挾持美國外交人員事件,兩國於1980年斷交之後,這是伊朗首度同意展開雙邊談判,故可稱為歷史重大時刻,再加上伊朗官員指控美國為「大撒旦」,美國也將伊朗列入所謂的邪惡軸心,使兩國會談更值得關注。 數名部落客都對此事提出評論,也有人提及伊朗基本教義派學生對此十分震驚。 與大野狼往來 Shafieyan指出[Fa],對於政府竟然與「大撒旦」美國就伊拉克議題談判,基本教義派學生感到不可置信,他認為此事大大撼動學生對美伊關係的想法。 Shafieyan相信談判是好事一椿,但一切必須透明公開,才能弭平外界對談判內容的疑慮,他還提到基本教基派學生至總統府與國會大廈前抗議,一名學生質疑,伊朗與美國斷絕對話28年後重啟談判之門,要怎麼向受壓迫的人民解釋? Shafieyan也表示,伊朗領導人哈米尼(Ali Khamenei)針對談判發表的聲明內容前後矛盾,無法說服自己相信此事有益,聲明中一方面寫著「我們怎能與美國談判?」,另一方面卻又宣布政府已接受與美國談判,以提醒美國對伊拉克仍有責任。 Jomhour提醒[Fa],伊朗國父何梅尼(Ruhollah Khomeini)曾將美伊關係形容為狼與羊,哈米尼亦呼應此項說法,而Jomhour認為在過去八年的改革派政府期間,基本教義派便阻擋任何改善美伊互動的機會。 Jomhour亦提及基本教義派學生聚集總統府與國會大廈,高呼反伊朗政府口號,並抨擊總統阿曼尼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其中口號包括「外交部無恥」與「伊拉克之子,我們很丟臉」。 中國模式與脆弱經濟 許多人認為伊朗經濟體質虛弱,需要外資才能存活,除非與美國發展正常化關係,否則無法吸引投資人前來,數名部落客於是檢視國內經濟及其問題。 部落客「能源消息」(Energynews)表示[Fa],伊朗政府近日宣布開放外籍銀行進入,幾年來許多評論員都主張依循中國模式,一方面壓抑政治異議,另一方面強化國家經濟。 這名部落客則認為政府行動太慢,尤其國內貪腐猖獗,光是更換口號無法吸引外資。 改革派政治人物Ali Mazroi指出[Fa],政府總說要以消弭貧困與歧視為首務,但如今仍一事無成,經濟貪污情況年年每下愈況。 「伊朗觀點」論及政府企圖減少國內汽油用量,伊朗身為石油出口國,每年卻進口160億美元的汽油。 每輛車未來都有張配額卡,所以擁有愈多車輛,就能獲得愈多燃料補助,這項計畫很糟,無助於節能,只是繼續圖利富人與狡猾的人,富人有愈多車,開車花費就愈少,而狡猾的人買下高耗油的老爺車,就能獲得更多廉價汽油。 伊朗確實需要油價改革,配額只會帶來災難,油價應調高、合約應重議、薪水也應上調。油價上揚會帶動所有物價提高,但若什麼都不做,每年付出的代價也將愈來愈高。 我無法相信配額卡政策今年就要生效,國會內也仍爭論不休,人們也恐懼經濟將再度受損。 阿富汗人問題 據媒體報導,伊朗政府自4月中起將數萬名阿富汗人驅逐出境,官員計畫於2008年3月要求百萬未登記的難民離開,政府宣稱阿富汗人離開後,許多失業伊朗民眾便能找到工作,多名部落客反對此項政策。 例如Elnaz抗議[Fa]政府決定驅逐阿富汗移民出境,他說因為各種歧視,許多阿富汗民眾在伊朗受苦,孩子無法就學,民眾工作環境差、薪資低,亦無醫療保險。 部落格「Kanone Zanan」裡寫道[Fa],超過240名社運與政運人士聯名寫信抗議,他們批評政府趕走難民以增加本地民眾就業率的政策錯誤,也同時抗議社會歧視阿富汗人。

28 五月 2007

摩洛哥: 本週充滿新鮮事

作者: Jillian York 校對: Leonard 5月18日法國公佈新內閣名單,本週摩洛哥英語部落圈熱烈討論法國首位北非裔司法部長達娣(Rachida Dati)。41歲的達娣是律師,父親來自摩洛哥,雖然達娣入閣顯示少數族群能在法國有所作為,但誠如Liosliath所言,「當年若法國實行現任總統薩柯奇(Nicholas Sarkozy)的移民政策,達娣的父母很可能根本無法入境,種種原因讓我覺得她很虛偽,她追隨薩柯奇多年,渴望加入執政團隊,讓她的事業野心明顯戰勝道德良知。」 The View From Fez敘述摩洛哥民眾對達娣入閣的反應: 法國對達娣擢昇為司法部長一事反應熱烈,但摩洛哥民眾與國內法語族群卻是一片寂靜,政治評論家挖苦地說:「她政治經驗不足,只是個花瓶。」 Maghrebism先提問:「為何移民後代的觀點不能與薩柯奇如出一轍?」接著為達娣辯駁: 雖然達娣是移民第二代,但她仍可選擇支持薩柯奇,同樣地,雖然外界指稱薩柯奇利用達娣作為政治旗手,但薩柯奇仍不避諱地找她入閣,可能是因為薩柯奇跟左派人士一樣,都是相中達娣的經驗與實力。 但摩洛哥移民及左派人士卻很難接受這樣的事實,一旦移民政治人物跨出其陣營,他們就成了政治旗手、叛徒及怪胎。 崇拜政治人物容易畫地自限,現在我們必須清楚知道,並非所有移民第二代理念相同,即使來自相同背景,價值觀也可能有所不同。 本週充滿許多新鮮事,除了達娣入閣外,另一件新的消息是一間報社成立。以往摩洛哥的英語新聞來源只有國營及美國新聞網站,但隨著民營週報The Casablanca Analyst成立,民眾將多一項新選擇,The View From Fez表示: 只需4塊迪拉姆(摩洛哥貨幣單位),即可擁有一份報紙,裡頭有詩、時事分析、新聞、評論和書評,其他版面還包括國內新聞及評論、國際時事分析、民意論壇、文化新聞、語言傳播、文學等等,該報內容包羅萬象,提供讀者愉快的閱讀經驗以及深度思考。 The Morocco Report對該報讚譽有佳,以下為部份節錄: 我的學生認為該報社編輯野心勃勃,我同意這樣的看法。摩洛哥人口約3100萬,國內報紙龍頭每期銷售量卻只有10萬份,再加上大多民眾皆不諳英語,若該報社想在國內報業有一番作為,的確需要雄厚野心與信心。 而且該報的表現確實讓我驚豔,不僅文章原創性十足,執筆作者更包含了穆斯林、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環保人士、國族主義者、真理主義者、民主派人士、文藝雅士、自由鬥士及經濟學家(順序為隨機排列),提供讀者多元觀點。 最後還有一件新鮮事,Cat...

24 五月 2007

突尼西亞:部落客串連北非計畫

作者:Samsoum 校對:Justin 大陷阱男孩是突尼西亞部落格圈的名人,向來以客觀而又擅於挖苦他人的文章聞名,近來提到北非聯盟的構想,以及該組織對區域全體人民有何利益,他進而呼籲突尼西亞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茅利塔尼亞與利比亞的部落客,將6月1日訂為北非聯盟部落格日。 我完全支持他的想法與論述,他認為若領導人不重視結盟機會,我們北非人民就要團結起來,讓政府明白我們的渴望,而這也是我們在經濟上與歐盟競爭的機會。 以下為文章節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讓5000萬人死亡,歐盟經過50年的整合,忘卻過往敵我之間的戰爭與仇恨,而我們北非諸國過去5000萬年都互 為友邦,我們擁有5萬年的共同歷史、文明與文化,我們有500億種該團結的理由,但今日我們各自獨立已近50年,卻還是沒有共同鐡路運輸網絡、沒有相連的 高速公路、沒有一致的能源政策,我們甚至未曾共同舉辦賽車賽,老天爺呀,為什麼?為什麼? 根據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國家銀行的研究,由於北非各國經濟未整合,造成各國經濟成長損失1%至2%(其實是3%),例如突尼西亞今日的經濟成長率為5%,但原本應該是6%或7%,再加上1%的經濟成長等於創造10000個工作機會,顯然我們不能再忽視這個現象。 這讓我想到一項計畫,如果各位讀者與部落客能夠接受,將會帶來很大利益,我們何不從突尼西亞部落格圈發起一項行動,呼籲其他北非 民眾加入我們,透過部落格要求北非各國政府認真思索如何建立聯盟,並且揚棄無數阻礙結盟的愚蠢歧見與非理性念頭,至少讓掌權者知道,北非各國內人民已形成 如此共識,既然政壇人物只會說場面話,或許第一步就該從部落客開始。 「大陷阱男孩」也說,6月1日他將發表有關北非聯盟的文章。

24 五月 2007

蘇丹:5/24,參加關於達佛的座談會

作者:Georgia Popplewell 校對:PipperL 路透社將於2007年5月24日美東時間9:30,召開一場關於達佛危機的座談會。這場會議將舉辦於紐約,依照一般新聞事件,以Q&A的方式進行討論。 很遺憾的,現場將不會有視訊及音訊轉播,但如果你想提出問題,可以在本篇文章後面的迴響區,或在會議網站上面的「參與討論」連結處留言或發問。在這場討論中,部落客、讀者以及一般民眾的意見將格外重要。 全球之聲也將出現在會議中,如果你在部落格上寫了關於達佛的文章,請於確認後,透過聯繫網頁,將連結寄給我們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的編輯Ndesanjo Macha。 這裡是會議的詳細內容: 關於達佛:陷入怎樣的危機? 在達佛,治安惡化、暴力滋生、資源缺乏,援助工作者及維和部隊的進駐,問題圍繞在西蘇丹將會有什麼樣的未來。 路透社和 Reuters AlertNet 邀請您聆聽專家們對於達佛情勢的討論,主題將聚焦於國際責任、如何消弭喀土穆(蘇丹首都)及聯合國多數成員之間的鴻溝,以及跟其他非洲地區被遺忘的衝突相比,為何達佛會吸引較多國際注意。 與會者: Paul Holmes,路透社(主席) Ann CurryJean-Marie Guehenno,NBC 新聞 Jean-Marie Guehenno,聯合國副秘書長 Abdalmahmood Abdalhaleem Mohamad,蘇丹駐聯合國大使 John Prendergast, 國際危機組織 Mia...

22 五月 2007

日本: 和平憲法60周年

作者: Chris Salzberg 校對: Leonard 5月3日,日本政府在一片爭辯及討論聲中慶祝行憲60週年,經歷一甲子歲月後,日本政府及民間正重新思考現行和平憲法的角色與內涵。隨著日本日漸揮軍海外,如支援美軍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日本(純粹防衛)自衛隊(SDF,日文作Jieitai)的角色不斷遭到質疑,其海外及國內的活躍行動,均與非戰憲法第九條規定之精神背道而馳。 以下為日本憲法第九條主要內容: 第九條、第一款、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作為國家主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 第二款、為達此目的,不保持陸海空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 長期以來,自民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及現任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均支持修憲,但日本民眾則對修憲一事看法分歧。本月「每日新聞」(Mainichi shimbun)民調顯示,百分之51的受訪者贊成修憲,「朝日新聞」(Asahi shimbun)民調則更進一步指出:百分之49的受訪者希望憲法第九條維持現狀,百分之33則要求修憲,上週在東京(Tokyo)代代木公園(Yayogi Park)的憲法和平日遊行即可看出護憲勢力,據悉參加人數達萬人。 行憲紀念日後不久,日本國營電視台NHK在5月7日製播有關憲法沿革及修憲的電視節目,部落客對該節目的反應突顯日本民眾對該議題意見分歧。 部落客Tabibito寫道: NHK在5月7日製播「談論憲法第九項條文」電視節目,支持修憲的民眾在節目中說:「有些國家不吃對話這一套,第九項條文對這種 國家根本無能為力。」其他人則表示:「縱然日本不武裝也不參戰,也無法確保日本人民安全,若遭逢敵國攻擊,我們必須為保衛國民而戰。」另外,一名31歲飛 特族(freeter)男子認為,要改變現狀就必須修憲,而當他被問及修憲後是否願意從軍,他回答:「如果軍中待遇比我現在打工好,我或許願意。」由此可 見他並不瞭解參戰的意義。 支持修憲民眾認為,因為「有些國家不吃對話這一套」,所以軍事武力為必要手段,但其實武力談判無法解決問題。當初美國迫於情勢退出越戰,如今美國也無法撤離伊拉克,日後將越來越難脫身。 他們還認為,當敵國發動戰爭,日本必須要有軍隊保護國民,但現行憲法早已明文允許出於自衛的攻擊行為,大可不必因此修憲。 日本現行憲法規定不得以武力攻擊他國,但若日本遭受攻擊,則不在此限,可採取武力自衛,所以原則上雖不能主動出擊,但在他人挑釁的情況下仍可還擊。 若首相安倍晉三如願修憲,將來憲法第九條文就不只是反擊,而是先發制人。 另外,修憲也被視為是回應美國政府強硬的外交政策,基於美日軍事同盟關係,若美軍揮軍作戰,日本也得投入後方支援,無論是美軍或日本自衛隊,兩國都得在戰場拋頭顱灑熱血。 首相安倍晉三表示,綜觀日本對國際社會及世界和平所做的貢獻,現行憲法已不符合時代潮流,不過許多國家倒是大力讚揚日本的這部和平憲法。(美國除外) 既然美日共同發動戰爭不可能帶來和平,那麼安倍政府如何才能維持自衛隊的編制規模?目前日本政府採用募兵制,但若真發生戰事,全民都將捲入戰爭。 日本的募兵制不足以維持自衛隊規模,將來勢必走向義務徵兵制,因此安倍晉三正透過教育體制,向國民灌輸義務徵兵觀念,此外,安倍晉三似乎也正考慮將愛國情操納入憲法,這不就是自衛隊邁向義務徵兵制的前置準備嗎?我認為政府將會以日本的國際貢獻作為催生新憲草案的理由。...

22 五月 2007

瓜地馬拉:老校將拆與教師罷工

校對:mountaineer 瓜地馬拉公立學校教師「再度」上街抗議,要求政府「特赦」,別將他們的「罷工行動」列為違法,此次復活節前抗爭已是當地教師這一年第二度罷工,他們的訴求並非改善制度或學校,而是爭取薪水上調12%,以下是兩項情況的對比: 1. 在San Pedro La Laguna地區,面對當地市長有意拆除城鎮內一所小學,一群教師於是自願無薪工作。 部落客兼記者Claudia Navas則提到市政當局決定: San Pedro La Laguna市長Guillermo Magdalena Batz González濫用職權,企圖拆除Humberto Corzo Guzmán城鎮男女合校,打算利用原址興建市場,這將限制許多孩童的受教權,也危及全體居民的人權。 部落格depuis d´Europe[ES]的Pablo Emilio也支持上述言論,他描述整個故事後,再與教師抗爭事件兩相比較。 瓜地馬拉已有太多問題待解決,(我認為)政府有意拆學校建市場根本是麻木。 2. 雖然教師罷工,教育部仍將發給他們配有微軟軟體的百元電腦,許多部落客都在討論此事: Javier Aroche[ES]說: 政府官員缺乏遠見,竟然未使用免費軟體,這樣可省下更多錢,買更多設備,我更遺憾的是國內沒有團體推廣使用免費軟體,因為這將大大影響政府決定。 Ermita[ES]也同意這項說法: 有些人或許認為,免費軟體或開放原始碼只是些電腦迷的自娛作品,但我們如果把一些數據拿給政府看,情況也許會更有趣。 與此同時,也有人在討論這些教師是否該獲得這些設備,Luis...

17 五月 2007

愛沙尼亞:糧食與和平

校對:Leonard 愛沙尼亞首都塔林(Tallinn)的軍人銅像衝突事件雖已逐漸退燒,但要和平落幕仍言之過早: 5月9日可能再有動亂,愛沙尼亞警方正全力戒備;親俄羅斯的青年團體仍在莫斯科遊行示威;政客與部落客均持續議論情勢發展。 先前全球之聲翻譯小組曾翻譯過發生於4月26日的暴力事件報導,以下為居住在塔林的Live Journal用戶orang-m在5月3日寫的一篇完整報導: 糧食方面 今天我在愛沙尼亞美食展場攝影一整天。 展場人潮移往會議室之後,我獨自穿梭在擺滿食物的展示桌之間。 現場有許多賣相及美味俱佳的產品:碳烤香腸佐神奇醬料、某種膠狀的肉類料理(kholodets)、各式各樣的肉製品、布丁、甜點、起司麵包、果汁及杏仁餅。 拍攝工作結束後,我坐在窗台大啖香腸。 一名身著愛沙尼亞國服的60多歲老婦人走向我:她是一家肉製品攤位的顧問。 我們聊了各式各樣美味食譜。 然後她聽到我用俄語講電話。 她說:「我拿些東西給你吃好了,人潮會在休息時間移到這裡,到時連剩菜殘羹都沒有。」 她開始對我說俄語,之前我們是用愛沙尼亞語交談。 然後,她把我餵得飽飽的。 展場的食物真的很好吃。 我為何寫下這些? 所有混亂均由人心開始。 當有人將他者視為敵人──他就是有問題的人。 連醫生也不會幫助他。 為何我總是遇到好人? 以下是一則這篇文章的回應: ulixes::這陣子我一直希望能夠寫一些正面的事情來鼓勵你,不過最終仍舊是你寫了這些激勵人心的文字,謝謝。 和平與世界都是奠基於人與人的關係,但突然間世界與和平均被國家政治給粉碎了,於是人們感到自己像是無助的白痴,後來我讀了你的文章,這才讓我安心一點,其實世界與和平仍然存在,人與人的關係也還在,各位保重。 — Live Journal用戶kocmoc在這裡放了幾張軍人銅像新址(塔林軍人墓地)的照片。

13 五月 2007

科威特:當觀光景點只剩購物中心

校對:Justin 科威特部落客感到相當憤怒,因為每當外國代表團來訪,本地人員總是帶他們去購物中心參觀,難道這是科威特唯一能展現、能誇耀之處嗎? kuwaitism的Q很不滿,官員總是帶著外國訪客去購物中心: 看到這種新聞,各位會跟我一樣難過嗎?現在我們只有「大道購物中心」能展現給外賓看嗎?購物中心很好、很新,…但那只是個很多星巴克咖啡與服飾店的購物中心而已,為何我國總理與官員會帶著巴林總理與官員,藉由興建另一棟購物中心以顯示我國的偉大? Qias則提出另一個可造訪之處: 我們總是抱怨科威特很空洞,沒有好地方可去,不如去Tarik Rajab 博物館吧,展示品融合伊斯蘭藝術與生活,我一去再去也不覺得無聊。 Forzaq8則是逐漸對當地報紙失去信心: 這或許只是件小事,但假若報紙都不查證自己的報導內容,還有誰會做? k thekuwaiti則遺憾科威特的Virgin商店結束營業: 內政部最終還是決定對付科威特Virgin背後的老闆,強制關閉商家的部分理由包括:經銷與出版非法產品,租賃店址未獲執照等。 Athbee在部落格無心分享他在科威特的一個老故事: 有天我和一位朋友經過一間購物中心,我很意外他竟然笑容滿面,因為我知道他平常並不太笑,但自從踏進購物中心後,他卻好像微笑成癮一樣。 我更意外的是,後來他居然開始向咖啡館的人們與路人打招呼,好像他要競選公職一樣!我事後得知,他經常來到這間購物中心,所以跟這裡的人很熟,他們習慣相同,都會戴著手機藍芽和頭巾或牛仔褲,有時還會帶著葵花籽分送給其他人。 The Stallion則領著我們到另一間購物中心,參加科威特船艇展: 昨天我開車前往Al-Kout購物中心,參加2007科威特國際船艇展,我在下午四點半抵達,現場人員卻告訴我,開幕時間從三點半延到六點半!其實我很高興聽到這件事,我才能悠閒地逛完展示攤位,不必和大批民眾擠! HILALIYA的Amer提到其他壞消息: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網路整備指數」,科威特跌了八個名次,從46名滑至54名。 Jibla的Ateej Al Souf則提供一段影片,內容為過去「科威特電視」樂團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的演唱會: 「科威特電視」樂團在紐約聯合國日慶祝活動上,展現全國音樂發展的卓越成就。 intlxpatr則談到眾人普遍的感受,也告訴我們科威特當地的新活動。 我很痛恨自己總是在活動隔天,才在報紙上讀到相關報導,這些都是我很想參加的酷活動,所以我才與各位分享此事。

13 五月 2007

伊朗:海軍人質危機後的思索

校對:nausicaa 為了要表達伊朗人民的伊斯蘭情操,伊朗總統內賈德 (Mahmoud Ahmadinejad) 於星期三(4月3號)下令釋放遭到拘留的15名英國海軍。在記者會中,他宣稱雖然伊朗有權利審判闖越伊朗海域的英軍,但將原諒並釋放他們。 這些英國海軍在星期四返國後指稱在伊朗期間遭到不當對待。在此同時,英國天空電視新聞台(SkyNews)也播出主管這15名海軍人員的艦長坦承他們在伊朗從事情報蒐集的工作。 我們最後得到什麼 Akbar Montakhabi [Fa]提出了一個問題:在這個事件的最後,伊朗得到了什麼?伊朗要求英國政府在釋放遭拘留人員前表達對此事的道歉,但被英國政府所拒絕。 當英國首相布萊爾向伊朗發出最後48小時通諜時,這些英軍就被釋放了。這位部落客質疑內賈德政府從原本堅持的立場撤守有何含意?內賈德政府也曾如此批評過先前的哈米塔 (Mohammad Khatami)政府(1997-2005)以及拉夫桑賈尼 (Ali Akbar Hashemi Rafsanjani)政府(1989-1997)在面對西方強權時的讓步。 這位部落客也提到,在內賈德的記者會中,一些曾批評伊朗政府的獨立記者未被允許提問,這樣的情形從年初政府呼籲國家團結開始發生。 誰贏?誰輸? Marayma Shabani [Fa]說,「總統先生您輸了。您在英國首相布萊爾發出最後48小時通諜後釋放了他們。我們得到了什麼?您釋放了這15名英國海軍卻只換回一名伊朗外交官。政治上先發制人的權力反而落在英國的手裡,而不是我們」。 Pasokhgoo [Fa]寫道,根據伊朗憲法,能特赦罪犯和被控告者的是伊朗共和國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yatollah Seyyed Ali Khamenei),但內賈德總統並未提及他的名字。 這位部落客接著說,伊朗藉由拘留和釋放英國海軍人員以展示它的權力和美德。根據Pasokhgoo所說,一群激進的學生想在這些英軍所搭乘的班機起飛的附近舉行示威抗議。但最後他們改變了心意。 Hoder說,從最近的這次事件中,有好幾個功課要學習。他認為,如同美國剷除對其造成最大威脅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政權時一樣,伊朗在這次僵局中是最終的贏家。這位部落客繼續說,伊朗的體制比任何人想像的都更團結。把革命衛隊(Revolutionary Guard)描繪成秘密犯罪集團或是在政府之上的真正掌權者是策略性的錯誤。...

10 五月 2007

黎巴嫩:春天、藝術和困境

在黎巴嫩,正式的春天在三月二十一日開始。這就是為什麼三月二十一日會被定為母親節。部落客們傾向發表更多關於愛、自然以及陽光的文章,反映出大家歡樂的心情。甚至連政治文章也是些關於如何讓事情變得更好的計畫、策略或分析。照例,這只是篇集錦,在這篇集錦中,我已收集有關於這兩類的文章。外面有更多的文章,但礙於篇幅,無法悉數列出。 先從這些張貼去南黎巴嫩出遊照片的部落客們開始: McDara 發表了這篇關於他參訪南黎巴嫩的圖文。上面是其中之一張圖片。Adiamondinsunlight也去了南黎巴嫩旅行且帶回來一些照片,她把這些照片發表在她的部落格上。 「Adiamondinsunlight」談及以短裙為主題的文章,以反映出春天的心情和它的影響 , 春天瀰漫在黎巴嫩的空氣中,且在這穿衣樂趣的季節我的心也充滿了期望。在這個溫暖的幾個月裡,我幾乎都只穿裙子。我喜歡它們乾淨的線條和它垂下的樣子,當然還有在我走路時會發出的沙沙聲。在這裡,我也喜歡穿裙子因為它使我想起了另一個珍貴的約會用語 當她將春天與愛聯繫在一起時, 「Mirvat」也發表了這篇文章 當這金黃色的光溫柔地再次侵襲我們的生活。當這害羞的春天開始了對於夏天的期望、溫度、和樂趣,我週遭的人看起來就像在戀愛中。我也正陷入愛河中。 這春天的愛已經談的夠多了。來談談藝術吧!「Ibn Bint Jbeil」帶著我們在一篇文章中以一步一步的指導來帶我們接觸以下他所說的阿拉伯設計 阿拉伯設計是有關於調和,一致,不朽。也就是如同我的已故教授Dr. Gordon Bugbee常說的「一體就是細分」。但這也是關於某種天性及自然的美諷刺地藉由一種精美的、整齊的、幾何的美學來傳達。 假如你特別對一些有關於就嚴肅話題的長篇文章有興趣,接下來你也許可以看看「Marxist From Lebanon」,他正分析著黎巴嫩的種族困境 同時Angry Anarchist正在研究猶太復國主義的社會主義困境 到底Asterix、黎巴嫩人和政客間有什麼關係? 「Abu Ali」有答案: Asterix 類推持續地留存在許多黎巴嫩人的心中。 就是他們的派別使他們困擾和堅持抵抗其他的派別,就算他們不再視黎巴嫩人是那個堅持對抗阿拉伯的村民了(大部分的黎巴嫩人不再如此認為)。每一個派別都有他們自己的英雄們:對於許多的Maronites教徒,Samir Geagea就如同Asterix這位令人景仰的自由鬥士, 然後Patriarch Sfeir就像那位睿智的督伊德教僧侶Getafix。對於許多的什葉(Shi’a)教派的人,Hasan...

8 五月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