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 2007

報導 關於 青年 來自 六月, 2007

緬甸: 給翁山蘇姬的生日祝福

  29 六月 2007

6月19日是緬甸在野黨領袖翁山蘇姬(Daw Aung San Suu Kyi)62歲生日,當周許多緬甸部落客不但替她慶生並獻上祝福。 翁山蘇姬是緬甸知名民主運動領袖,曾獲諾貝爾和平獎殊榮,但多年來,政府將她軟禁,只能在家慶生;各界人士每年不斷呼籲緬甸當局釋放翁山蘇 姬,但始終徒勞無功,年復一年,她為了國家信念備嘗艱辛,想到就令人心痛,她不僅受人景仰,其不屈不撓的精神更深植在許多緬甸青年心中。 翁山蘇姬(感謝Stephen Brookes提供圖片) 許多部落客寫下詩、散文以及衷心祝福,以示他們誠摯的支持。 以下為部份作品清單: 詩類: 出汙泥而不染,作者Dr. Maung Maung Nyo 蘇阿姨的生日,作者May Nyane  瑪西之聲,作者Nay Phone Latt 詩一/詩二,作者Thandar 2007年6月19日,作者Tesla 祝福: 62歲生日,作者Generation96 62歲生日願望,作者May11 獻給母親,作者Klosayhtoo 母親,願和平與你同在,作者Maydar-Wii 生日快樂,作者TZA 翁,生日快樂,作者Yangon Thu 蘇阿姨生日快樂,作者Blog of Nyein Chan Yar 翁山蘇姬生日快樂,作者thehimmoderator 散文: 翁的62歲生日,作者Ka Daung Nyin Thar 6月19日,作者Pu-htu-sin 隨著時光推演,各界對翁山蘇姬的詮釋也有所更變,演進過程相當有趣,她的頭銜包括緬甸女兒(the Daughter of the Union of Myanmar)、希望之聲(The...

伊朗:第二次文革?

  26 六月 2007

在伊朗,各區域的大學正經歷一股安全部隊的鎮壓潮。凡是六到八人的基進團體,學生聯盟的成員,或是獨立自主、敢於懷著異議思想或論述的教授們,不是在這幾個星期裡被逮捕拘禁,就是正聽候紀律委員會的判決發落--有些是被指控為對嚴格的伊斯蘭服裝戒律不敬。 以世俗、改革思想淨化學術殿堂,這樣的行為被巴斯基民兵(Basiji,波斯語為「民眾動員軍」之意)及一些保守派稱為第二次文化大革命。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之後,何梅尼(Ruhollah Khomeini)這位什葉派精神領袖、伊斯蘭共和國的奠基者便宣稱,需要對全國各地的大學進行文化革命。在那之後的兩年之內,多所大學被迫關閉,許多學生和教授也遭開除。 以下是幾位部落客分享他們對於最近這些事件的看法和憂慮: 數名Amir Kabir大學學生遭囚禁 在Amir Kabir大學,伊斯蘭學生團體--獨立學生聯盟舉行的年度選舉中,數名學生因在校園刊物上登載侮辱伊斯蘭共和國的文章,而遭到逮捕。被居留的學生們說,他們雜誌的標誌被人竄改,藉此破壞他們的自由學生聯盟。 Cityboy談到Amir Kabir大學越來越常用暴力手段對待學生: 當Arman Sadeghi和Ismail Salmanpour這兩個伊斯蘭學生基進團體的成員,試圖進入位於德蘭黑的Amir Kabir大學時,受到校園警衛的攻擊。 這裡是上述事件的錄影: 這位部落客寫到: 幾位該大學的學生,持續地絕食以抗議對那七名學生的逮捕,他們現在被拘禁在鼎鼎大名的Evin Prison監獄;也抗議藉由騷擾、禁止、驅逐和毆打參與行動的學生,來對他們學術行動施壓。 可曾記得第一次文化革命 改革主義者、前任的國會眾議員Ahmad Shirzad表示[Fa],那些被二次文革煽動的人士,應該想想當年伊斯蘭革命裡,發動第一次文化革命的後果為何。Shirzad寫到,許多伊朗的學生和學者遭到開除,並被要求遵守嚴格的紀律;但幾年之後,當權者回過來看檢視他們的決策,發現文化革命沒有是發揮功效的。 尊重或汙辱? Kadivar感到 [Fa]學術殿堂深陷危機,她談到那些被拘捕的學生。總統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 的一場演講,力促對抗世俗派的教授,因此有些教授遭到開除。他也提及還有三名學生死因可疑,有些學生被送往紀律委員會,以及暴力攻擊大學的安全部隊。 這位部落客說,政府將威權強加在民間體系,而這也是伊朗當局在外交政策上所作的事情。Kadivar表示,長期來講,這種政策只會產生更多的問題和危機。她的結論是,若政府以尊重而非汙辱的手段對待學生,將會是比較好的方法。 別談政治 Retorik說[Fa],在他的Modares大學裡,已經有好幾位學者和教授被停職了。他難以置信地發現,他們竟然不能在大學的政治學課堂上討論時政! Sanjaghak則說[Fa],她的學生們擔心明天會不會就被抓去紀律委員會,「我們可憐兮兮地召開會議,以捍衛自己的權益,並期待被痛打一頓。」 我們需要文化革命 而一位穆斯林部落客協會的成員,Mohammad Masih,則反對上述部落客的論點,他認為[Fa]第二次文革是必要的。這位部落客說,問題是從改革派總統當權、且文化革命停止時開始的。他抱怨道,那些在大學裡抗議伊朗政府的人,沒有為伊斯蘭共和國的國家安全賦稅或做出任何貢獻。 作者:Hamid Tehrani 校對:abstract

伊朗: 瑞典博客眼中的伊朗

  23 六月 2007

譯註:因為原文對照片說明只簡短摘錄原作者部落格的文章,為便於讀者理解,我在翻譯時也加入了原作部落格的說明,所以本篇的譯文與英文原文有些許不同 瑞典部落客Jonathan Lundqvist幾個月前造訪伊朗,並在Global Voices 的專訪中分享了他的經驗。Jonathan 在他的部落格發表了許多關於伊朗出版品審查、日常生活、傳統和現代性的照片。同時他也不忘了展現伊朗之美。這裡的七張照片勝過了千言萬語: 前二張照片展示了伊朗出版品審查的一瞥。Jonathan說Nashravaran是主管所有國外進口印刷出版品審查的機構。Nashravaran 也會操審查雜誌之後,於不適當的內容上貼上標籤。很令人驚訝的是有人的工作是整天坐在那兒,拿著一隻大大的簽字筆把不適當的內容遮掩起來。 第三張照片,是伊朗的情侶得跑到很遠的地方約會,才能保有隱私。 伊朗約會的型態。男孩和女孩坐在蜿蜒的河邊,享受他們不受干擾的談話時間。山裡像隱秘的天堂一樣,有時候你甚至可以看到不穿戴頭巾的女孩! 第四張照片,展示了當西方品牌遇上東方服裝時,會變得如何。 Jonathan解釋道:「我看到這位在北德黑蘭一家運動服裝店工作的女孩。她頭巾上的品牌標誌,激起了我的好奇」。PUMA並未生產頭巾,但要求員工必須穿載頭巾作為制服的一部份。 (譯者補充自原作部落格上的一段說明:) 員工身為自己品牌的最佳代言人,這個女孩和另一個朋友自己把品牌的標誌繡在頭巾上。很明顯的是這張照片展示了波斯和西方衝擊 (波斯語 Gharbzadegi Weststruckness) 競爭文化間的二元性。金髮,有一點過份的化粧,以及西方品牌的標誌,明顯可見地出現在要求女性端莊的宗教象徵上。對全球化來說,這意謂著什麼? 最後四張照片分別展示電子商場、德黑蘭的一個美麗公園 (譯註: Park-e Laleh 是一個位於市中心的美麗公園,距離德黑蘭大學不遠,公園的中央有個湖,遠處的山清晰可見)、攝於伊斯法罕,令人讚嘆的橋 (譯註: Esfahan,伊朗的第三大城市,這座很壯觀的Sio-Se-Pol橋建於1602年,比五月花號駛往新大陸建立另一個帝國早了二十年,長300公尺,有33個拱形)、以及有著波斯書道(譯註:Persian calligraphy)作為裝飾的清真寺窗戶。 作者: Hamid Tehrani 校對:PipperL

專訪瑞典部落客-Jonathan Lundqvist眼中的伊朗

  21 六月 2007

瑞典籍的部落客 Jonathan Lundqvist最近造訪伊朗,並在他的部落格上和我們分享了此行的經驗。藉由閱讀他部落格上的文章,我們發現了許多關於伊朗有趣的事,像是西方的雜誌在伊朗如何受到審查:  問:請跟我們談談你有關伊朗的論文及此次伊朗之行 答:我到伊朗進行我的碩士論文,研究伊朗的部落格。這個計劃是由推廣民主的瑞典國際合作研究機構所資助。我在伊朗待了六個星期左右。 簡單的說,這篇論文(今年秋天,經過同儕審查後將發表)是關於伊朗的部落格是否、以及如何協助伊朗邁向民主。首先,我藉由重新定義一般認為的政治活動概念,調整它以適用於伊朗的現況。其次是將這個概念和西方的民主化理論做連結。 我訪問了12位部落客,談到他們參與部落格圈這樣一個公共領域的動機-有些訪談以英文進行,有些則經由翻譯以波斯語進行。 問:現實的伊朗和從媒體報導而來的形象之間有什麼不同嗎? 答:有很大的不同!雖然伊朗在地理上很接近歐洲,但媒體所描繪的伊朗,是一個完全異於現實的世界。主流媒體依照簡化、易於入口的好人/壞人二分法,盡其所能的將伊朗極端化。我們都知道 — 這不是真實的伊朗,但當你到了伊朗,你會知道這種訊息充斥在媒體之中。我發現當地人對西方文化感興趣,也以開放的心態對待。這和西方媒體所呈現的簡化形象非常的不同。是的,他們有官方的反美壁畫。但在此同時,年輕人也穿著印有美國國旗的上衣。 另一個有趣的觀點,是很多伊朗人收看西方的衛星頻道電視節目,並且很清楚的知道他們是如何被描繪的。他們無法辨認出(譯註:西方媒體描繪的)自己。在我訪談的人之中,最常發生的事之一,就是告訴我:「回到瑞典,請告訴他們真實的伊朗,告訴他們真實的伊朗是如何!」 和世界各地一樣,我相信伊朗是有狂熱份子。但我所談話的對象之中 — 某些在商店裡短暫碰到,某些在博物館或是一起喝茶或咖啡 — 都不是拿著槍瘋狂的真主黨(Hezbollahs)人。這才是真實的伊朗。也許有些原因讓人害怕伊朗政府,但不要害怕伊朗人民。 問:談談你在伊朗網咖的經驗?人們怎樣對付網路過濾機制? 答:網咖是和人們接觸的好地方,我在花了好些時間待在那裡。我感覺到大部份的人知道逃避過濾機制的方式。很多人對網路代理以及更安全的網際網路匿名通信系統 (Tor onion router)(譯註:之所以稱為 onion/洋蔥 routing,乃是因為這個結構類似洋蔥,使用者只能看到表皮,但是要一窺核心,就得一層又一層的撥開。)感到興趣。部落客之間最大的恐懼,是被當局(通常是非常獨斷地)加進過濾名單中,因而被有效地摒除在讀者的擁抱之外。 所以,就某方面來說,因為大部份人知道當他們想要存取某些特定的網站時,該如何逃避過濾機制,所以過濾審查的機制對那些想要說些什麼的人而言,衝擊大於那些只想要聽的人。 有趣的是,我發現德黑蘭某些圖書館的電腦網路,並沒有受到過濾審查的機制的影響。我不敢在這些電腦上確認能否進入某些網站(很明顯,在此我指的不是色情網站),但圖書館的電腦可以進入那些通常被濾掉的政治部落格。顯然我不能真的去問圖書館員,看是因為技術上的疏失,或是刻意不加以過濾。那天真的引起了我的好奇。 問:你在部落格上發表了關於伊朗有趣的照片以及關於你此次的伊朗之行。你的讀者反應為何? 答:首先讓我說明,當我在伊朗時,必須很謹慎的處理照片和文字。我不是沒有聽說,當局對外國人在伊朗摸索他們認為「他們份內的事」而感到不悅。所以,為了保護我自己,更重要的是保護我的受訪者,我的策略是離(官方的)雷達範圍越遠越好。確保安全比遺憾來的更適當。這意謂者二件事,不要寫部落格(我甚至移除了我在前往伊朗之前寫的相關文章),盡量少照像(Jahanbagloo博士在我到達之後的幾天遭到逮捕,有謠言指出會有更多的逮捕行動。)(譯註:Dr. Jahanbagloo是知名的加拿大藉伊朗學者,他在2006年5月8號時被德黑蘭當局證實以和外國君國主義支持者連繫而遭到逮捕)。 但我還是像觀光客似的用數位相機隨手拍下了一些照片。有些我拍的照片真的呈現了一般伊朗人如何使用部落格這個公共領域還擊(政府)。有個例子是在德黑蘭的牆上有個1公尺高的文字塗鴨,寫著一個部落格的網址。我懷疑這些字不會留在那兒太久,但仍展示出 – 我所相信的 – 部落格能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問:你是否有機會偶然的和一些能說英文的伊朗年輕部落格有過對談?對話中有什麼有趣的可以和我們分享的嗎? 答:是的,我遇到了一些很棒的人,他們盡其所能的讓我像在家裡一樣感到自在。他們的好客和好奇心看起來永無止盡。一旦和他們越是親近,你會發現到這些人被迫生活在雙重人格之下。表面上,一切都很好。但再靠近一點,每個人都有話要對政府說。當你從人行道上,轉入自在的私人空間時,「不恰當」的笑話和俏皮話是很普遍的。大部份的人對伊朗政府的外交政策所帶來的後果,感到深深的恐懼。我的研究裡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我很少遇到有人敢明確地說他們不怕經營部落格。 伊朗社會本身也與我所期待的相當不同。比方說,在我出發前往伊朗前,有些人告訴我應該放棄找女性受訪者這個念頭。但事實上這一點問題也沒有。我發現男女之間相處非常容易。在到達之後的幾天,我身處在北德黑蘭一家餐廳裡隱密的房間裡,為一個女孩慶祝25歲生日! 研究結束時,我訪問到的女性受訪者和男性一樣多。這是件讓我很高興的事,因為女性參與政治是一個有趣的切入研究角度。 然而,每個人夢想著離開到另一個國家。 問:你想為你此行加上一點經驗、紀念品或是想法嗎? 答:也許這是我所期待的,但我還是想要強調網路的偉大!全球化不是一個簡單的話題,它需要很長篇幅的討論。但網路無國界是很清楚的-它是一個奇妙的工具,讓世界各地的人們聚在一起。我不是純然從學術的角度來說,而是從個人的觀點來談。我深信人們可以靠近彼此,跨越看似巨大的地理和文化差異。我希望我們可以繞過傳統媒體,直接接近消息來源-別等著你的當地報紙編輯告訴你伊朗人心裡想些什麼;讀伊朗人的部落格。不要等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的紀錄片告訴你伊朗第二大城馬什哈德(Mashhad)的生活,自己到 Flickr 去瞧瞧。 作者:Farid Pouya 校對:PipperL

伊朗 : 專訪丹麥的伊朗部落格研究者Caroline Nellemann

  19 六月 2007

丹麥籍的研究者Caroline Nellemann剛完成她的以伊朗部落格為題的碩士論文研究,並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參與哈佛法學院的柏克曼網絡與社會中心( 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她最近前往伊朗,以便與當地的部落客有更多的接觸,並且更了解伊朗。在這篇專訪中,她跟我們分享了她的想法,照片以及研究經驗。 這張照片是拍攝於頒發給各類最佳伊朗部落格的活動- The Frogomist Award (Golden Frog)。Caroline帶著背包站在第二排右手邊。 請向讀者自我介紹,告訴我們你所關注的部落格寫作,特別是伊朗的部落格 我剛完成以伊朗部落格圈為關注焦點的碩士論文。論文的目的,在檢視部落格如何成為公共領域的一部份。因為下列的幾個理由,伊朗是用來檢驗此一目的的有趣例子。首先,波斯語部落格在伊朗以及海外伊朗人(Iranian Diaspora)之間被非常廣泛地閱讀。其次,在一個公共討論受限制的國家,檢視部落格作為一種另類及較自由的媒體會是有很意思的。當我談到公共領域,在這個研究的脈絡之下,主要指的是新聞。 我從丹麥駐大馬士革(敘利亞首都)大使館得到一筆研究經費,以促進丹麥和伊斯蘭世界文代和學術交流為目的,在四月時前往伊朗三週。當我到達伊朗時,我完全被當地的友善和好客的氣氛所包圍,並且被當地的許多矛盾激起好奇心,像是公共和私人生活之間的對比。 伊朗部落格有趣的特色是什麼? 部落格在伊朗媒體上是怎樣的呈現? 可惜的是,我看不懂波斯文。不過我看了一些經過翻譯的部落格,以及某些以英文書寫的伊朗部落格。我最開始的資訊來源,是透過和伊朗部落客討論他們部落格的內容,以及他們書寫部落格的想法和經驗。在伊朗,我也和十位部落客見了面。這特別要感謝過程中許多人的幫助,包括全球之聲(Global Voices) 的Hamid Tehrani。我所見到的部落客們在性別和年齡上有著非常不同的輪廓。他們之中的某些人關注社會和政治議題,另一些人則較為私人一些。 雖然改革派報紙有專欄討論最近部落格圈在聊什麼,但在伊朗的主流媒體上,部落格似乎不在他們偏好的主題清單上頭。我所訪談的人之中,有人解釋說,部落格在伊朗的媒體上被描述成富裕年輕人間的一種現象。從這個角度來看,它給人的印象是當局並不對於推廣部落格這樣的媒體感到興趣。另一方面,現任伊朗總統推出了他自己的部落格,以及並辦了官方的部落格節活動,頒獎給伊朗最佳科技和宗教部落格。這樣的行動,應該放在伊朗當局持續提升網路過濾的等級,以及沒有網路速度超過舞秒128 kb之下來看。令人爭議的是,這樣對部落格及網路的雙面取向,反應了伊斯蘭國家的傳統和現代之間持續的分裂。  此次伊朗之行,你是否發現到西方媒體中呈現的伊朗和真實的伊朗社會存在著根本上的差異? 在我前往哥本哈根機場去伊朗的途中,計程車司機問我要去那裡。當我告訴他我要去德黑蘭的時候,他覺得我一定是瘋了才會想要去那裡。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想,但我相信西方媒體所呈現的伊朗面向十分侷限,不能完全呈現它複雜的社會。同時,我認為這也是伊朗當局想向世人呈現的單一面向伊朗生活圖像。當我在伊朗的時候,我感覺到很多人關心西方媒體如何描繪伊朗及當地人民。他們很希望能指出伊朗社會中正向的部份,並要求「事件的其它面向」能被更多的人所知曉。 我們要如何建立西方和伊朗部落客之間的動態橋樑 許多與我對談的部落客,儘管英文能力非常好,他們仍以波斯語寫作部落格。他們認為,他們所寫作的主題大多和伊朗內外波斯語系的讀者相關。一些部落客表示他們不想再加深西方對於伊朗的負面形象。為避免招來不必要的外來批評,他們寧可將評論留給伊朗人自己。 另一方面,我相信部落格是反對偏見的一種方式。部落格圈能讓多元意見在其間交流,以去除偏見。大部份與我對談的部落客表示,不論是否同意所閱讀的部落格,他們仍然會參與部落格圈(的事物與討論)。這顯示部落格圈不僅是可讓意見自由參與的,同時也推展關係的建立,讓人們更耳聰目明以成為更有政治意識的公民。閱讀伊朗的每日生活以及瀏覽德黑蘭的照片部落格,也許會改變西方關於伊朗社會的想法。我所接觸到的其中一位部落客,在閱讀過自願穿戴頭巾(hejab)婦女的意見後,對於戴頭巾這件事有了更微妙的視野。 有什麼想法要和全球之聲的讀者們分享的嗎? 在伊朗之行後,我的論文結論有一些些改變。在我出發之前,我對藉由網路及部落格圈來改變民意是感到樂觀的。現在我還是保持樂觀的態度,但可能更實際一些。雖然虛擬和現實的世界是相互連結的,但它們之間還是有著重大的區別。一方面,網路可以對人們之間的溝通有正面的影響,但要延伸到網路空間之外的現實生活來說則是另一回事。由於科技媒體只是社會互動的工具,部落格所具有社會變革的潛力端賴這個媒體如何被運用。和其它的媒體一樣,社會的脈絡決定了部落格如何作用為公共領域的一部份。 作者:Hamid Tehrani 校對:PipperL

日本: 誰是我親生父親? 日本的認親300天黃金期限

  4 六月 2007

作者:Hanako Tokita 校對:Portnoy 五月上旬,日本政府宣布,他們將要頒佈一項新的規則,藉以認定在母親離婚後300天內所生孩子的父親為誰。緊接在這項新規則頒布後的則是,一群單親的離婚婦女提起的民事訴訟進而引起國會的爭論。 日本於1898年所頒布的民法第二篇第772條規定,於母親婚姻成立後200天或超過200天后,所生之子女或於母親婚姻結束後,300天之內所生之子女,被視為係於母親先前婚姻中所懷之子女。而這代表著,該子女應入其母親的前夫之戶籍或其夫家之戶籍, 這項規定使得許多的單親母親及其他有涉入的人,感到十分的無奈、苦惱。為了要證明該民子女與前段婚姻的丈夫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前夫必須要出庭作證。但, 許多的單親母親並不想與他們的前夫有任何的接觸,更不希望他們的孩子被登記於前夫的戶籍中。在這樣的案例中,子女大多因此沒有戶籍。 根據司法院粗略的估計,每年大約有3000個孩童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生。這些沒有戶籍登記的孩童無法收到如健保及補助金等許多的社會服務,並且也無法被核發護照。 是否遵循政府這項規定的爭論,已經在許多的部落格上引起相當的爭議。一位不具名的部落客覺得,法律根本沒有修改的必要。 如果一位婦女堅持自己的孩子是屬於新的丈夫的,那我們就來好好的想想吧! 一位婦女就在她離婚之後(也許是一天之後) 有了新的男朋友,然後懷孕並且再婚。這聽起來有可能嗎? 很清楚的是,這位婦女早在她離婚前就不忠了。即使不是這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為何一離婚就懷孕了? 我所能想到的只有,這都是他們自己的錯,這項法律到底哪裡錯了? 更者,婦女被禁止再婚的期間已從180天縮短至100天了。在三個月內再婚的婚姻,很有可能最後也會以離婚收場,不是嗎? 嫁給一個你不是非常了解的對象….如果,他們堅持他們十分了解彼此,那我就不得不懷疑那位婦女的忠貞度。這方面的法律都不夠好。事實上,我到覺得應該要更 加的嚴謹才是,舉例來說,如果一位婦女離了婚而且有了小孩,那她就不應該再婚,或是做其他類似的事情。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虐童案,幾乎100%的是發生在 已離婚的父母或未婚的情侶所組的家庭中。很清楚的,有了孩子還再婚是有風險的,無辜的孩童被他們所信任的父母親背叛或虐待。難道這樣的情況不是更令人擔心 嗎? 但在另一方面,Toranekojiji 寫到,法律是走在時代的後面,並且請求法律的鬆綁。 這個決定於母親離婚後所生之子女父親為何人的「300 天規則」,是承繼了明治時代時,所制定之民法的基本要義,這項規定是基於一般懷孕期間所制定的。然而,即使是在離婚後所懷之子女或是早產等情況,只要是在 離婚300天內所生之子女,皆會被視為前夫的子女。 離婚不必然為理所當然的簡單,其實離婚的調解在某些案例中會有所拖延,尤其是當婦女要逃離她丈夫的暴力虐待時,而這樣的案例並不罕見。 即使是在離婚前懷孕,也可以藉由著DNA的檢測、仲裁的紀錄,及可證明夫妻早已分居的居住地之登記,來判定所懷之子女的父親為何人。 在司法院的修正草案中,若一名婦女獲有可證實其係在離婚後才懷孕的醫生證明。那她的孩子將可以被視為是其新丈夫的子女亦或為私生子。雖然這樣的草案對舊法已有所修改,但是大多的案子並不會依照這樣的規定來解決。 一項修正離婚前懷孕的法案,因為極端重視家庭價值的保守派而被制止。Nagase Jinen法官提起了「不貞與性道德」的爭論,而自由民主派則是就限制婦女再婚期間強烈的反對。 我們應該有所修正,使那些已在其先前婚姻受盡折磨的婦女,不再因為他們子女的戶籍問題,而再次的被受煎熬。我們不應以最近的修正案作為這項爭議的結論,而應是要以更寬廣的角度來修改法律,藉以幫助更多的婦女以及他們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