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hamas 巴哈馬
- Anguilla 安圭拉
- Antigua and Barbuda 安地卡
- Aruba 阿魯巴
- Bahamas 巴哈馬
- Barbados 巴貝多
- Belize 貝里斯
- Bermuda 百慕達
- British Virgin Islands 英屬維京群島
- Cayman Islands 開曼群島
- Curacao 庫拉索
- Dominica 多米尼克
- French Guiana 法屬蓋亞那
- Grenada 格瑞那達
- Guadeloupe 瓜德羅普
- Guyana 蓋亞那
- Haiti 海地
- Jamaica 牙買加
- Martinique 馬提尼克
- Montserrat 蒙特塞拉特
- Saint Lucia 聖露西亞
- St. Barthelemy 聖巴托洛繆
- St. Maarten 聖馬丁
- St. Vincent & the Grenadines 聖文森
- St.Kitts & Nevis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
- Suriname 蘇利南
- Trinidad & Tobago 千里達與托巴哥
- Turks & Caicos Isl. 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
- US Virgin Islands 美屬維京群島
焦點報導 關於 Bahamas 巴哈馬
加勒比海:論自由
對許多加勒比海英語系地區而言,8月1日是解放日172週年紀念,慶祝非洲奴隸擺脫英國殖民者,許多國家都宣布這天是國定假日,
加勒比海:準備好下一次地震了嗎?
許多鄰近海地的加勒比海國家的居民,都因1月12日七級地震的報導與影像而震驚。許多人加入救濟工作,有些人則認真的探究海地的歷史,以及加勒比海在長期重建工作中所該扮演的角色。
加勒比海:論自由
Barbados 巴貝多7 八月 2010加勒比海:準備好下一次地震了嗎?
Barbados 巴貝多30 一月 2010
熱門文章
-
15 一月 2020東亞
兒子向父親坦承出櫃 台灣麥當勞廣告爆紅
-
11 十月 2017東亞
反映錯綜複雜台日關係的15部電影
-
9 十月 2014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
關於馬達加斯加 八件你想知道、卻又不敢問的事
報導 關於 Bahamas 巴哈馬
加勒比海:網路出版再思考
加勒比海英語系文學部落格圈雖然不大、但很活躍,最近注意到新的對話機會出現,聖露西亞記者Tony Williams建立Caribbean Book Blog, 希望「告知作家與讀者有關國際書市交易最新進展,以及這些動態將如何影響加勒比海與其他小島國的文學圈」。
蓋亞那、巴哈馬:加勒比藝術節優劣
加勒比藝術節(Carifesta)在1972年初登場,由蓋亞那政府主辦,一開始加勒比藝術節為展現以英語為母語的加勒比地區在獨立時期的文化驕傲,提供一個論壇讓加勒比藝術家能交流想法,並與其他藝術家分享作品。
回顧2007:加勒比海選舉年
2007年關於加勒比海地區的文章中,哪一篇最具影響力?GVO作者Janine Mendes-Franco為讀者整理去年一整年區域內的重大事件。
加勒比海:暴力加劇?
我們是否身處在一個比過往更暴力的世界?有些人認為如此,有些人覺得只是暴力事件廣受報導,今年稍早,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加勒比海地區可能是全球謀殺率最高的區域,也嚴重影響經濟成長,許多加勒比海部落客都在討論此事,這個話題也跨越了疆界、經濟與區域政治… Living in Barbados談及區域整體犯罪情況: 多數加勒比海國家與他國關係長久和平,只有少數國家曾真正與他國交戰,然而,我們如今也發現我們自己漸漸陷入了戰爭狀態。 對於出生地牙買加犯罪率日增,他也感到憂心忡忡: 若各位不清楚暴力犯罪對社會有何影響,來牙買加看看吧,高居全球之冠的謀殺率,以及各種暴行,不僅讓國家傷痕累累,也衝擊了人們生活的方式。 巴哈馬發生兩起的重大謀殺案之際,Bahama Pundit的Craig Butler認為,我們正處於「痛苦時刻」: 我國必須先找出問題的本質,才能有效處理,我認為教育與身處邊緣的年輕人受教育不足才是關鍵,我認為人們若未接受訓練,便無法思考與做出理智決定,變得容易受騙受誘惑,就我國而言,要靠犯罪奪得金錢太輕鬆愜意了。 同樣出身巴哈馬的部落客Nicolette Bethel寫道: 人們對社會有著各種恐懼,我的電子郵件信箱裡,每天都會傳來最新社會新聞的郵件,每一封的焦點都是暴力犯罪,有一封還不時更新我國犯罪率數字,還有的郵件頭條標題會出現火炎動畫符號讓你不得不注意,無論是談話節目或報章雜誌,都不斷提醒我們犯罪率有多高。 在分析巴哈馬治安情況時,她也提到多項研究指出:「當一個社會的信仰愈虔誠,也愈暴力。」 跟其他的部落客一樣,巴哈馬大學新聞系教授Daniel Henrich準備要以實際行動來做出改變。他架構出「打擊巴哈馬社會犯罪事件在危險青少年族群中激增」的策略。 就連國家元首也無法免於暴力威脅,A Limey In Bermuda「對總理收到裝有子彈的恐嚇信感到害怕」,也對於政治人物隨後的反應感覺不快。 我懷疑警方怎能那麼快公開宣稱寄件者身份。計件者可能是不滿政府的瘋狂在野黨支持者,也可能是執政聯盟內不同黨派的支持者,政治人物及其支持者應停止向下沉淪,停止對彼此的不信任。 對於國際人權日遊行人士遭暴力對待,古巴部落客也有很多話想說,牙買加的Francis Wade則試圖找出暴力犯罪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關係,家暴現象在加勒比海諸國十分普遍,Stella Ramsaroop則從蓋亞那觀點看待此事。...
馬達加斯加:人人都想離開
馬達加斯加一家假造的人力銀行公司最近面臨官司纏身,這間名為「全球入口顧問」的公司由國際顧問人士Steve Turmel主持,此人很可能將遭遣送出境,該公司先前表示,要為美洲巴哈馬群島上的「西棕櫚紡織服飾公司」招募數千名員工,應徵的馬國民眾必須符合以下 幾點條件:注射B型肝炎與黃熱病疫苗、持有有效護照、繳交約93美元的手續費,對於許多人每日生活金額不到一美元而言,這已是很大一筆錢。 消息發布後,超過3000名馬達加斯加民眾前往應徵,他們把家裡的收音機、電視、稻田等全都賣掉以籌措手續費,有些人因此負債,有些人辭 去原有工作,這間人力銀行的臨時辦公室就設在一間學校校舍中,現在卻已人去樓空,經馬國政府聯繫後,巴哈馬政府表示該國並無「西棕櫚紡織服飾公司」,「全 球入口顧問」也不知有Steve Turmel這位員工,但許多應徵者仍盼望九月中能出國。 Harinjaka連結至《馬達加斯加論壇報》網站,呼籲民眾注意此事。 Jentilisa懷疑,這是否已應驗馬達加斯加民眾容易受騙,整天想著到海外就能過較好生活,就算情況一片混沌也不疑有他。 先前許多不敢提出意見的人,現在才紛紛質疑,當鄰近的美洲國家都有無數失業勞工,為什麼巴哈馬的企業得千里迢迢到馬達加斯加來聘雇員工? 儘管後來事實一步步揭露,還是有人表示寧願到外國過苦日子,因為國內的生活已令人無法忍受。 有些人在想,如果外國與國內生活景況一樣糟糕,你會選擇待在何處?有些人認為馬達加斯加人在國內歷經太多苦日子,所以千方百計想離開,而且我們的教材總把外國描述為天堂,讓很多人就算不會說外語也想出國。 原文作者:Mialy Andriamananjara 校對:FoolFitz
加勒比海:解放日
八月一日是加勒比海地區的解放日(Emancipation Day),173年前的這一天,加勒比海地區終於脫離了奴隸制度,當地部落客對此發表了許多意見。 牙買加部落客Geoffrey Philp引述知名雷鬼樂手Bob Marley最知名的歌詞: 「讓我們擺脫奴隸的心理桎梏,唯有我們能解放自我心靈。」~以上歌詞來自Bob Marley的救贖曲,靈感則取自於Marcus Mosiah Garvey的演說。 聖文森的Abeni表示,「至少我們不再為了避免麻煩,不再為了怕中斷週間工作,而把這個紀念日移至八月第一個星期一,我們已回歸紀念原有的日期」,但她仍憂慮: 有時我覺得,其實我們可以直接取消這個節日,因為大家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天有多麼重要,在多數人眼中,這只是一個假日,不會個會特別認真反思或感恩的日子,但當人們距離可怕的奴隸制如此遙遠,也不再回顧歷史,如此反應也就再自然不過了。 巴貝多的部落客Cheese on Bread也同意: 我們該在此時鑑往知來,反省國家的過去,展望國家的未來,我覺得未來還有許多待解放之處。 來自千里達與托巴哥的部落客Thebookmann鼓勵人們前往國家博物館,參觀廢除奴隸制特展,Elspeth Duncan則在部落格Now is Wow表示: 我以前不知道,原來千里達與托巴哥是全球第一個設立奴隸制廢止紀念日的國家,不過奴隸制今日依然存在,在解放日這天,我會想想,在個人生命中,該放手讓什麼自由遠走。 Antilles則關注文學,指出8月1日恰好也是「西印度群島大學發行《加勒比海書評》16週年」,TriniGourmet.com則拿出解放日紀念餐菜單,讓人看了垂涎三尺。 Abeni的結論或許說得最好: 我想重點在於,我們在這天能做什麼有意義的事,集會或展覽當然都好,但不應僅止於此,我們得要讓孩童明瞭8月1日為何紀念,貝里斯的Garifuna民眾會至聖文森朝聖,或許也能以同樣方式與西非國家有所聯結,許多人不願提起奴隸制,但奴隸制確實曾經存在,而我們倖存,正因如此, 讓我們有歡慶的理由。 原文作者:Janine...
(短訊)巴哈馬:在野黨勝選
巴哈馬5月2日舉行大選,在等待結果公布時,部落格「巴哈馬博學者」拋出了定期政黨輪替的想法:「我國無論是政治人物、公務員或負責法治的司法體系,都像白蟻一樣,會侵蝕我國根基,所以讓他們乖乖聽話的最好辦法,就是每五年讓政府落敗一次」。Nicolette Bethel則更新消息:執政黨敗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