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關於 Brunei 汶萊

東南亞:面對糧食危機

  2 六月 2008

全球市場糧價持續上揚,稻米做為東南亞及世界多個地區的主食,許多人都關心米價大漲,各國政府亦重新檢視糧食與農業政策,以避免造成消費者恐慌與社會不安。

東南亞:米價糧價危機

  13 五月 2008

全球米價與其他主食的價格不斷上漲,這波糧價危機影響上百萬、甚至上千萬人民生活。糧食政策受到質疑。各國政府制定緊急政策企圖安撫焦躁的選民,經濟正在起步的東南亞地區,同樣為該如何因應這波糧價上漲而苦惱。

東南亞米價走高

  23 四月 2008

稻米是東南亞及世界多個地區的主食,Asia 2008提及稻米在中南半島的意涵: 在泰國、寮國、越南等地,「吃飯」二字可不只是某個動作而已,在泰國,「吃飯」即為「吃」之總稱,問人「你吃飯了沒?」等於是說「你好嗎?」;在越南就算是吃麵,也會在用餐前說句「請吃飯」,甚至還有米做的冰淇淋,味道還不錯。

汶萊:性教育,不可言說

  11 五月 2007

校對:Justin 在充滿伊斯蘭意識的汶萊境內,性教育是極為禁忌的話題,不過最近在Borneo Bulletin刊登出一篇頭條,題為「令人憂心的小媽媽潮」(轉載),引發當地部落圈的興趣,部落客認為學校應趁此機會,開始將性教育納入課程之中。 伊斯蘭教不允許人們從事婚前性行為,認為如此非常罪惡,因此許多人仍相信國內不曾或極少出現婚前性行為,社會上普遍覺得,未婚者基本上根本不會有性行為。 但實情並非如此,「老人部落格」的Jack指出,如果我們相信汶萊沒有人從事婚前性行為,只是在自欺欺人: 我覺得很遺憾,汶萊民眾還在自欺,騙自己汶萊沒有人做這些事,只有夫妻婚後才有性生活,人們很難接受青少年的性行為相當普遍。 Jack認為社會與其漠視這項事實,不如盡早教育青少年,讓他們擁有足夠的性知識,才能理性地處理性生活問題,而不要依循直覺與好奇,卻不明白這些決定的後果。 但要在學校提供性教育確實有其難處,政府與穆斯林民眾唯恐被解讀為鼓勵或支持青少年嘗試性行為,可是另一方面,他們又很關心非婚生子女人數遽增,很容易造成其他社會問題,例如新生兒遭棄置於垃圾桶中。 Allydee在部落格裡清楚提出其論點: 我們一方面是個伊斯蘭國家,討論性愛似乎是項禁忌,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婚前性行為確實是項重要議題,衍伸出青少女懷孕、墮胎或遺棄嬰兒等現象,這具有因果關係,為抑制諸多後果出現,我們必須面臨並處理婚前性行為問題。 部落格「本地模式」的LSM明白其中存在兩難: 人民既擁有道德與宗教熱情,堅信性教育不該包括避孕措施,因為這只會吸引青少年有意嘗試,但同時也有人積極散布與介紹避孕措施,認為這總比意外懷孕與嬰兒出生要好。 不過LSM也提出其他解決之道: 我提議由汶萊部落客推廣性教育,我知道各位有些是老師、有些即將成為老師,若要改變本地教育體系,回應輿論意見是最有效的方法,請各位發表有關性教育的文章,告訴大家各位的故事,張貼有關避孕措施的資訊與謬誤,什麼都可以。 所以筆者率先響應LSM提議,也獲得多項正面回應,有些人主張強調宗教的禁欲理念,有些人認為要讓學生背上假孕胎,讓他們了解責任及感染性病的風險。 部落格之所以撰寫性教育文章,並非意欲鼓勵青少年嘗試性愛,而是希望能展現婚前性行為所牽動的龐大責任,並指出人們在性愛中的潛在後果,包括性病、青少女懷孕、遭棄養的可憐無助嬰兒等。 其他相關文章:Jazzmoney: Big Brunei Blog Thing

通用教育O級英文考試,要或不要?問題到底在哪?

  10 六月 2006

原文鍊結:To have GCE O'Level English, or not to have? What is the Question? 作者:Maurina H 翻譯:Portnoy 校對:lvoe上星期,該國唯一的英文報紙汶萊公報,在評論版面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內容是呼籲婆羅洲政府撤換現存的通用教育證書英文測驗(GCE),以「為當地人設計 的」測驗代替。這位作者以假名Liguist表示每年都有許多學生無法通過GCE O級英文測驗,而這測驗卻是前往英聯邦國家留學,以及取得大部分公職的必要條件: 「O級英文測驗看起來是為學院和以英文為母語的使用者設計的,而不是為汶萊的學生設計的,這些學生從小學才開始接觸英文,出了教室之後也沒有太多機會使用英語。」 Liguist將GCE 0級英文測驗比喻為「殖民時期的遺骨」,應該儘早用別的測驗取代,「(測驗的)目標應是能實現的,我們的學生將因此而樂於努力。」 在汶萊,O級英文測驗的低通過率在教育部中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議題。教育部長Pehin Dato Haji Awang Abdul Rahman在國家英文教育會議的一場演講中公開表達過他對此議題的關注,他說所謂的國人英文能力的提昇並「不由GCE O級測驗結果所反映」(汶萊公報:8月 2005) LSM在他的部落格OurLocalStyle中回應了Liguist,他說:「指控老師設計測驗的目的僅僅為了鼓勵學生進入學術圈,是個應該嚴肅看待的說 法。」他同意O級英文測驗的確是「殖民時期留下的產物」,並指出一個事實, 即這項考試的原產地英國已經「改用GCSE中等教育普通證書測驗」。但他也吐露出他的顧慮,「為本地人設計」的O級測驗可能會讓汶萊學生「降低標竿」。 「一個比較容易的O級英文測驗並不能帶給學生任何益處。」 Turquoise和Roses也做出回應,她說O級測驗是「過時的語言能力測驗方式」,「早就該用更合適更有邏輯的替代品」,他們也極言原本的測驗設計 是用來「鼓勵學術鑽研者」。她與Liguist心有慼慼焉,也認為這份測試適合的是以英文為母語的使用者,而現在英文只是汶萊人使用的第二語言,汶萊人 「直到小學四年級才開始接觸少量的英語教育,離開了學校環境也沒有什麼絕對的理由或義務要繼續講這種語言。」 LSM的回應是, 「如果有必要重新設計現在的O級測驗,那就改吧。但如果重新設計只是要讓考試變簡單,那我希望那是因為現在O級英文測驗的標準過高所致。」 他再次表達他的疑慮,那就是這可能會使考試「降低程度」,然而他並不反對重新設計考試。 在另一方面,Justin並不相信O級測驗處境堪憂。他強調「汶萊的英語中級教育體系的問題是它要求學生能夠像母語使用者一樣,流利地說、讀、寫馬來語和英語」,他說過: 「因此而設計『當地化的』英語測驗當然會降低考試的質量,這一點毋庸置疑。」 他以新加坡來舉證他的論點,新國也使用GCE O級考試。他的觀點與nottoshabby的另一篇迴響相同。 但請記住,新加坡和汶萊的教育體系完全不同,在新加坡,英文基本上是第一語言,而在汶萊,英文是第二語言,相對於主要的馬來語來說,更是弱勢語言。硬把兩國進行比較,會顯得不公平而且偏頗。 GCE O級考試最後會怎樣呢?這個1951年就引進的考試,直到今時今日還該繼續使用嗎? 「政策是政客決定的,不是學者。」

汶萊:來自和平之地的部落格報導:部落客與婆羅洲快報

  22 五月 2006

原文:Brunei: Blog report from the Abode of Peace: Bloggers vs Borneo Bulletin 譯者:PipperL,校對者:lvoe除了記錄迫在眉睫的考試,午餐和幾篇與壘球相關的文章之外,真的沒什麼事。 過去幾年以來,在這個富含石油的國家,寫部落格(blogging)的風氣一直沒有超越個人圈子,真正深入當前的公共事務。這可能是由許多因素導致:也許是害怕偶然問了禁忌的問題,惹惱了潛在的讀者;也許是擔心讓外人對汶萊產生不好的印象;又或許僅僅是對於書寫重大事情不感興趣。無論是什麼原因,一般認為,部落格被視為是大眾宣洩個人情感、公開學校和家庭生活的一個途徑,而非一個討論國家發展、政策、教育和經濟的園地。 少數汶萊部落圈外的人意識到部落客和當地報紙間的關係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緊張。據悉,有幾個直爽的部落客公開地批評了當地唯一的英文報紙,婆羅洲快報(Borneo Bull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