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關於 South Korea 南韓 來自 八月, 2007
南韓:部落客不是記者
5月19日,韓國主要入口網站之一宣佈進入部落格新聞學的新階段。於去年十一月開張的Daum部落格新聞, 一如其他入口網站在自己站內挑選部落客記者,並展示來自部落客記者的新聞。部落客一度難以依照主題尋找其他部落客的文章和其他具有品質的文章。為了突破這個困境,Daum的 新作法是加入其他入口網站的部落格新聞,在以超連結直接連向上述部落格之餘,也使用引用(trackback)與RSS系統。他們也承諾找來更多活躍的部 落格記者,如影像記者。這個訊息被發布後,有些部落客對此感到高興,有些則否,也有些部落客關注他們的身分與部落格的功能。 philomedia在看完其他部落客的關注之後,寫了一篇文章: 블로거는 기자가 아니다. 나는 ‘블로거는 기자가 돼서는 안된다’고 생각한다. 따라서 블로거는 ‘취재’를 해서도 안된다고 생각한다. (물론 전업기자가 쓰는 블로그나, 전업은 아니더라도 글쓰는 일을 직업의 일부로...
南韓:網際網路和匿名
韓國的入口網站將從這個月開始採用實名迴響制(daet-geul sil-myeong-je)。兩個主要入口網站,Daum和Naver已經在6月27號開始實施,其他35個入口網站這個月也將採行這套制度. 韓國入口網站、網路新聞、或部落格新聞均在文章底下提供迴響或回應區,他們稱此為daet-geul(通常篇幅不長且網民可以隨意地留下意見)。由於能夠以匿名的方式留言,可能會產生不適當或隨便的內容,以及人身攻擊。如何解決這種情形,已經成為了爭論的話題。 幾天過去了。部落客們分享他們對於新制的意見。 一些部落客,如minicactus,非常擔心副作用 從採行實名迴響制後,惡意內容的量已經變低,但並沒有戲劇性地減少。要讓惡意迴響消失在網路上是需要花時間的。就目前為止,似乎成效不彰。我更擔心的是,這些惡意留言者會被驅散到小社群網站,如此一來,整體網路氣氛通常會變差。 一些部落客如hansfamily,最在乎的是這套制度是否會箝制言論自由: …似乎不少人傾向反對此制度。有很多原因,第一:此舉可能破壞網路的基本原則和自由;第二:此舉可能妨害言論自由;最後:可能會被政府當局給控制。 這些論點都很有道理,且我也不否認此基本原則。但是我們要如何克服人們將謠言信以為真,之後又怪罪他人,這種如毒香菇一般的社會現象?有些人說,這應該靠網民的自制力來克服,而不是強制;但是這樣會不會太流於理想? 我們見過許多因為惡意迴響,而導致自殺和憂鬱的意外,這著實地讓社會大開眼界。但是至今發生了什麼?有改變嗎?沒有變得更嚴重嗎? 關於「網路實名迴響制」的爭論已經好幾年了。先前,主要意見是反對;但是現在不同了。與其堅決反對使用,倒不如部份應用以阻斷匿名的負面影響。 有件之前聽聞的事我非常好奇,就是他們會不會查核身份證字號。那外國人和海外沒有身份證字號的韓僑怎麼辦? 有位部落客 帶出一個更為宏觀的議題:惡意迴響和我們的教育-- 從某時起,我就傾向不讀文章的留言和回應文章。難道大家不會閃避惡臭的垃圾桶嗎?在早些時期,迴響真的是非常新鮮和有趣的功能,方便我們可以在讀文章時,馬上對其表達意見。比起回覆系統要開新視窗才能留下我們的意見要來的更好。因為我們不必長篇大論,所以不假思索就寫下意見。篇幅雖不長,但卻有很多新鮮的意見。也許我太早下結論,但服務的用戶、服務提供者和顧客間的即時、快速溝通,使韓國網路文化加速地發展。因此,顧客的需求和新興工業化經濟體(NIES)才發展的更快。 然而,凡事均過猶不及。迴響和回應已不如往昔。即便只有0.06%的惡意回應者,這一小撮人還是會引起問題,這是個應該被探討的社會議題。那麼,「實名制」是正確的解決方法嗎?「實名制」可能會箝制意見和言論自由,我們該如何彌補這些缺失? 我認為惡意迴響者是存在於網路世界的問題,但是我們應該在現實世界找到起因。 事實上,即使你在現實世界中試著與其他人對話和討論時,人們也很容易因為不同意見而生氣。有的人以片面徵兆或事實來評斷任何事;有的人不講邏輯道理,而是以情緒和偏見來交談;抑或有人拒絕談論嚴肅議題,想嘲弄那些認真的人,並自以為很酷;也有的在人後說長道短,在人前卻默不作聲。 最後,是這些類型的人在網路上發出惡意迴響和回應的嗎?為什麼會有不長於正常溝通的人存在呢?在中學、高中時期,我們在一個不習慣於討論和發表意見的氛圍中成長。即使老師問問題,學生也盡量不與老師四目交接。一個學期中,要找到有一、兩個自願發問的學生很難。 有時候提問的學生很容易被老師或其他學生羞辱。如果有些學生在下課前問問題,就得忍受其他學生白眼。有些老師也對學生置之不理。 在這種教育環境下,我們培養出無數個沒有養成健康討論和對話方法的人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該直接透過教育,導正社會上討論和對話的氛圍 當然,這似乎很理想化。現實中,採用實名制,限制實名制或其他類似的限制政策會來得更為有效。 無論如何,我相信教育必須先改變。 作者:Hyejin Kim 校對:FoolFitz
對南韓人在阿富汗遭綁架事件的迴響
7月19號,南韓的基督教傳教者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西南方的加茲尼(Ghazni)遭到綁架,綁架這23名傳教者的是塔利班(Taleban)戰士。這些人質是在從坎達哈(中文/英文) 前往喀布爾的巴士上被擄走。塔利班戰士要求南韓政府將軍對撤出阿富汗,並以被監禁的塔利班戰士交換這23名男女人質。南韓其實早已計劃 在年底之前要從阿富汗撤軍。當南韓的談判團抵達喀布爾、且政府仍和在阿富汗進行談判時,有個問題出現了:即便政府幾次的強烈的說服他們避免到那裡,這群傳 教者為什麼一定要到如此危險的地方,他們的決定究竟是對是錯? 一名部落客Lee Dae-geun強力主張,應該要有新的法律禁止基督教的傳教活動: 在在國內外傳教活動已經太多了。如果說是個人的傳教活動,沒有人有權力可以禁止他們的所做所為。但如果這些活動對國家帶來危害,它就應該被法律所限制。我們所歸屬的這個民主國家,不是一個我們單獨生活的社會… 不少像Yundream這樣的部落客關注教會這將23名年輕人送到阿富汗的不負責任行為。 關於這件在傳教活動(或是說志工活動)時所發生的綁架,我看到有些人說「在他們安全獲釋回家後,我們再讉責他們」。 我想要說的是關於這個觀點。我想要談的是負責人和教會,而不是這些遭綁架的年輕人。 我舉個例子,一個動物保護組織召集了20位年輕人,以研究動物生活模式為主題,將他們送往非洲的叢林。那裡沒有指南,也沒有人了解這座叢林。 讓我們想像這群人遭遇到不幸。除了脫離這個團隊,我們必須想到發起這不負責任活動的組織。這不是很自然的嗎? 教會送這些年輕人沒有不良動機。所以我們必須體諒?因為韓國的法律基於主觀判定動機而制定?如果動機是對的,過程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嗎? 「不要過份的讉責」?那真的很可笑。任何來自政治、法律以及大眾傳媒根本不談論這個話題。這令人不解。你想,送20幾名年輕人到戰地,而沒有任何安全設備,且他們正身陷危險之中,這樣可以理解嗎?但沒人談到這個不負責任的行為。 由於基督教徒的政治力量,大眾傳媒和政治人物噤聲。只有部落客做出強烈的辯論。 Suya 55批評這樣的論點。 一些人批評沒有經過思考。 一些人批評沒有經過思考。 一些人批評那些批評。 一些人甚至說那些遭到綁架的人該死,因為基督教任務的最終目標是殉道。 批評…批評…… 第一次我知道這裡對基督教徒沒有那麼多的同理心。 看來他們比那些暴徒還糟糕。 二年前,我步行環繞過朝鮮半島。那個時候,人們問我為什麼我做這樣不必要的麻煩事。他們問我為什麼我花了如此長的時間、做這樣勞累的麻煩事。 我想要問他們,為了什麼他們活著? 活著是有原因、有意義的。人做某件事的時候是有個原因,我們應該尊重。為什麼他們前往阿富汗?一定是為了完成人生中某些有價值的事而離開, 或是經由他們的付出而得到自信。我們不應該尊重他們的想法嗎?我知道現在他們的所做所為造成了麻煩,但他們到那個地方不是為了折磨 其他人。他們到那裡是為了完成好的功績。我想我們對他們批評的方式太嚴厲。 在你的生活中,有多少基督徒傷害你?因為我們對某些可怕的基督徒(並非真實的團體)印象深刻。但因為那些人,我們可以責怪所有的基督徒嗎?看看你的四週,一定有基督徒的朋友。他們都是會傷害他人的壞蛋嗎?...
南韓:網民的意見 ≠ 公民的意見
隨著南韓人在阿富汗遭綁未獲釋的情況持續,在主流媒體及網民(netizens)之間對待相關議題也有了分歧。網民抱怨他們的意見不被視為是公民的意見。 Minoci寫道: 關於阿富汗的人質挾持議題上,存在著二種意見。一種是「公民」所表示的「天使意見」(angelic opinion),是他們所持有的慣例修辭,並為大部份媒體所談論;另一種是被認為像我一樣狂妄的網民的惡魔意見(demonic opinion)。我認為,這種相反的態度和觀點是暴力和野蠻的。 大部份主流媒體慣例性地假定和形構,公民如何的對這些成為人質的同胞感到擔憂… 至少,網民的意見應該被視為代表公民的意見之一,公民意見和網民意見不應該被區隔。但網民被主流媒體描述成少數的「反基督教者」(anti-Christians)。 網民的意見是不是公民的意見的問題也引發了更多對於如何處理網民意見的辯論。 離線的示威或罷工「比較」重要,線上表達意見並不是同等的重要。這樣的看法引起區隔線上和離線。我不認為一群人在街上,大聲說話,然後上電視或大眾傳媒,才是有影響力的… 和大部份人一樣,我的意見和堅持在線上和離線時都是相同的。不管是不是相同的意見,如果我在線上說就是網民的意見,如果在離線時說,就被視為公民的 意見。這個國家分成線上和離線了嗎?看起來線上被當成另一個世界。如果真是這樣,我們,現在這個世代,想要大聲說線上和離線不是相對的關係(vs. relations),而是並存的關係(and. relations)。 我主要的論點是,「網民」和「公民」是相同的。「網民的意見」是「公民的意見」。所以,「不適當的意見/寫作」,不只有存在「線上」,也存在於「離線」。 Yong 附和: 確切地說,網民是連上網路的公民。這意味著連上網路的基督徒也包括在內,批評網民的記者也包括在內。 不使用網路而依靠大眾傳媒獲得資訊的人們正在接近事實嗎? 或者說,從線上和離線得到資訊比較接近事實? 就在幾年前,我看了主要媒體和主要入口網站的新聞。我參與了網路上的討論群組,進而察覺到有多少從主要媒體上得知認為真實的資訊是被扭曲的。 當然,我從某些我從網路使用者那裡得來的資訊不盡然是可信的。我們應該要分類那些是合理和適當的… 網民的年齡被視為這個辯論的重要議題: 我也認為網民是公民。 問題出在主要有影響力的網民是10幾歲和20出頭的年輕人。 那些20好幾以上有經濟力量和社會經驗的人,他們不坦白的說出意見。 即便那些人有敞開心胸去接受其他人的意見,但他們還是受夠了一些人只熱中於自己的意見。如果網路上的對話不像人們面對面交談,那麼網民就是網民,而不是公民。 網民的意見不被視為意見,如同這個論點: 主動參與網路的使用者大部份是10幾歲到30幾歲。網路的討論室只是給某些每天使用它的人。特別是,這個討論室滿是青少年,而某些是20出頭的年輕人。 聽到「來自這種討論室的意見是公民的意見,而大眾傳媒掩蓋公民的意見」這種說法很可笑。 我的看法是,網民只是一個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