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Crossroads)部落格關注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上頭的一篇文章吸引了我們,內容是有關一名中國西南方的十一歲環境份子。這位年輕人靠自己溯源而上尋找河川污染的源頭,他的事蹟獲得記者以及官員注意。
去年十月,陳小弟跟著父母在嘉陵河岸玩,看見水中有廢棄物。這激使他找出廢棄物的源頭。他利用空閒時間,六個月後他寫了一篇河川污染的報導並且建議採取某些措施來清理。
Rich 也寫了一篇關於這位十一歲的環境份子的文章,他說:
這是另一個案例,讓我認為中國最終會邁向清潔環境的路上。個人或群體將會受到激勵而在個人層次上展開污染調查、進行研究、發展出解決之道,並且對地方官員與企業施壓。
同時,中國環境新聞摘要發表了一篇報導,提到回收可能對環境有害,亦即拆解電路板的問題。該篇文章引述香港浸會大學針對中國電子廢棄物回收的最新研究。該研究發現中國東南方的家庭式回收工坊佈滿高濃度的危險金屬,人們行走途中便散佈了有毒塵土。
新近迴響
透過女性改善全球飢荒
東帝汶:多種語言合為一國
歐亞大陸上波斯語的多種面貌
很有趣、清楚的短文,感謝譯介。不過讀了原文後,幾個地方有些翻譯小建議: (1) 「舉例來說,man rafta istāda būdam(I was going)這句話中出現了文字變體……」 這句話翻錯了。原文意思是:「舉例來說,[口語中的] man rafta istāda būdam(I was going) 和書面語雖然一併出現,但這種句構在德黑蘭語沒有什麼意義。[因為這是塔吉克比較常用的口語形式。]」 (2) Bukh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