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關於 History 歷史
我在烏克蘭,唾棄自己的母語
在 2022 年初,我們曾經試圖向那些俄羅斯的主戰派說明我們的立場,但我們的努力卻終告失敗;事到如今,「說俄語」帶給我們的不過是傷痛而已──那種全然不被理解、被狠狠否定的傷痛。
尼泊爾:米飯、扁豆有益健康
尼泊爾人每天至少要吃上兩次達八。這道由米飯、扁豆湯及其他時令蔬菜所組成的當地料理,並不僅僅是尼泊爾的國民美食;它也是南亞地區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傳統料理。
台灣:賽德克簡史
台灣的賽德克族也曾有過一段為了自身權益、挺身對抗日本殖民政權的歷史。
孟加拉茶工:工資低微怎糊口?
孟加拉的茶工們發動罷工,要求把每日最低工資調漲到 300 塔卡(3.16 美元);而最終為自己爭取到每日 170 塔卡(1.80 美元)的微幅調漲。但這樣對他們來說,足夠了嗎?
緬甸:政府軍不該被稱為「緬甸國防軍」
「我懇請全球各地的讀者諸君,試著去理解我們的處境。就從為緬甸政府軍「正名」開始吧?」
生活在邊緣的烏茲別克羅里人
羅里人這個少數民族居住在烏茲別克社會的邊緣,經常單純因為其種族就受到歧視。
兩所大學簽署針對加勒比地區奴隸賠償的歷史性協議
此協議表示英國機構第一次為其索取的的利益而致歉,並把財力和資金全用來彌補。
企圖拯救馬尼拉殘存都會區農田的藝術家集體耕種行動
「在農民倡議針對於推廣生態農業的同時,我們希望能參與農業生產。」
菲律賓社區廣播電台在攻擊與困境中掙扎求生
「如果大眾媒體對邊緣群體的服務不足,則必須讓他們有機會為自己發聲。」
阿根廷拉美地區街頭藝術保存計畫
Arte Callejero計畫誕生於1998年到2002年阿根廷經濟大蕭條時,開始關注對於危機的視覺及藝術回應。
「焚書坑儒」:中共焚書之舉引發中國社群媒體怒吼
In 1979, Santo was handing out pamphlets outside a São Paulo factory during a protest when he was killed by being shot in the back by police. "How come young people just talked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burning books? Are they not aware of the historical symbolism of “book burning and scholar burying”?" "How come young people just talked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burning books? Are they not aware of the historical symbolism of “book burning and scholar burying”?" "How come young people just talked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burning books? Are they not aware of the historical symbolism of “book burning and scholar burying”?"
為何中歐國家傾向狹隘的民主?捷克作家Radka Denemarková專訪
「我最大的希望是能實踐西方民主價值。但與過去劃清界線且而未能洞察歷史的共犯與受害者,是一大錯誤。結果導致我們從西方輸入的只有消費主義,而非深化於生活裡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