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pperL

最新文章 PipperL

中國: 抵制北京奧運? 他們心懷不軌

  9 七月 2007

從 Mia Farrow 到 François Bayrou 再到美國國會議員,每一則關於抵制北京奧運的新聞或報導都再一次激起中國網民的憤怒。 在一篇被廣泛轉貼的部落格文章 抵制奧運:註定失敗的鬧劇中,政治評論家 Wang Chong 把抵制北京奧運的倡導者分成三類。 第一,借著奧運達到個人目的, Wang Chong 相信當 François Bayrou 倡導抵制北京奧運時,有其背後的目的。François Bayrou 想藉著此一話題來獲得選舉投票上的優勢。 第二,來自反華的右翼分子。 像日本的 Shintaro Ishihara。 第三,一些非政府組織和右翼小報。例如 RFA 和華盛頓時報。 (譯註:RFA:Radio Free Asia 自由亞洲電台 任何抵制北京奧運的言行都將註定沒有市場,註定失敗。 作為回應美國國會抨擊中國在達佛的作為, 部落客 Yingzi 寫了一篇 達佛問題暴露美國人霸權主義的私心. 這是怎麼回事?簡直離譜至極啊。這關你們美國人屁事啊。 …儘管言論荒唐,卻能反映出他們內心的秘密。 正是因為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中國的崛起讓他們感到害怕了。 在這次事件中,達爾富爾地區爆發了內戰,迫使西方石油公司紛紛撤退,而中國公司卻趁機進入獲取石油資源的進口。這就讓美國人感到不爽和恐懼了。一些美國人心中不滿,就要找個機會來發洩咯。 … 其實根本原因就是,美國人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而中國卻能從中得到發展,美國人眼紅了,更重要是美國人害怕我們中國的強大,怕他們的老大地位不保啊。 ShiShao 相信 美國正在玩政治的遊戲. 近年,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大。在之前,存在於非洲的勢力主要是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和美國。選現在,西方認為中國在非洲的存在已經影響到這些國家的利益在非洲的存在。他們於是對中國」另眼相待」了。 … 美國和歐洲固守著」零和」的遊戲規則,認為當有一方的利益增大之時,另一方必然會減少。他們認為中國在非洲影響增大會損害到他們的利益,於是極力排擠中國在非洲的存在。其實,這中思想可以休矣。...

台灣:移駐勞工的自我表述--《Voyage 15840》攝影集

  21 六月 2007

Voyage,旅程;15840,是台灣法定的最低工資,但大多數離鄉背井的移工們,卻常常是多方扣款下的「最高工資」。以這場15840的旅程為名,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集結19位移工的攝影作品,出版了這本攝影集,讓以往缺乏發聲管道的移工們,透過鏡頭詮釋自己所見的台灣社會。 6月3日的發表會上,除了各團體友情贊助的歌舞表演外,移工攝影師們也一個個上台發表感言。在家鄉已有藝術基礎的Grace說,她很高興有 機會向他 人表達自己的感受;身為唯一男性的Gonzalez,先納悶喜歡攝影的男性怎麼那麼少,接著充滿驕傲的說:「攝影很棒!回家鄉後我也會把這本書拿給我的家 人和朋友看!」 影像出處: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弱勢者的自我表述 在台灣,因為文化差異和語言隔閡,一般人對移工總是有很差的刻板印象:黑黑髒髒、吵雜、成群結隊,甚至被認為是來搶台灣勞工飯碗。而在媒體中,移工通常都出現在社會新聞,不是很可憐就是很可惡。TIWA總幹事、攝影工作坊的召集人吳靜如批評:「過去高雄捷運泰勞抗暴、越傭阿梅砍傷雇主等事件發生時,除了事件本身,沒有人去問移工:為什麼發生這些事、他們在想什麼?」 靜如表示,「凝視驛鄉」便是希望將詮釋權還給移工,讓這些為台灣各大重要建設付出勞力、甚至生命,卻總是被主流媒體和社會大眾忽視的勞動者們,透過攝影,正視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並讓移工和台灣人民「互相看見」。在廣播節目「Watch Media」中,主持人benla訪問靜如時說:「當移工被拍攝時,我們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但當他手拿相機,也許就是想告訴我們什麼…」 在兩次各為期半年的工作坊裡,除了攝影之外,彼此對作品的討論,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然而,在受壓抑的工作及生活條件下,移工們已經習慣「不要說話」。工作坊苦力群之一的小江表示,在課程中,學員對基礎的攝影技術很快就能上手,美學構圖也是各憑本事;但最具挑戰的,是如何讓移工們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影像也好文字也罷,一次又一次我們問學員:你想要說的是什麼?你希望如何表達? … 幾次課上下來我才慢慢悟到,長時間處於以達到他人要求為行為準則狀態下的人,要舒坦在在的說出:「我看到」、「我覺得」或「我認為」、「我想要」竟不是理所當然。 而透過自我凝視和互相討論,攝影師們逐漸展顯了勇氣,靜如說,不只面對自己的情緒需要勇氣,面對被拍攝者,更需要勇氣;一開始攝影師們總是遠遠地拍 攝,到後 來敢於跟被拍攝者講話,短短時間內有了非常大的躍進。如Vangie便拍攝了賣冰淇淋的阿伯,原本害怕警察的Ellen也鼓起勇氣去拍了警車。 靜如也強調,每一位移工皆具有不同的身份,她們不只是勞動者,也是母親、妻子,更是支撐母國經濟的英雄;她們的心靈,被沈重的社會擠壓得單薄,但討論和聆聽的過程,重新帶出了她們身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各個面向。 衝擊與感動 以往甚少接觸移工議題的akiyama說,她因「凝視驛鄉」的宣傳海報而被吸引,並分享她在實際參觀攝影展之後,受到的衝擊與反省: 自己在乘車時,身旁若是坐了一位菲律賓、泰國,還是其他東南亞國家來的移工,是不是總是特別提高了警覺,或是感到莫名的不悅? 若換成是一位歐美地區人士或是日本人的話,是不是就不會有前述的感覺?反而能夠有著像平常搭車時一樣的平穩心情,即使在你隔壁的那個美國人/歐洲人/日本人,本性是個傲慢的混帳? 不是這樣嗎? 難道不是這樣嗎?! 文化評論者郭力昕在攝影集的序文<她們必須表述自己!>中表示,許多移工來到台灣,工作及生活條件普遍不佳、甚至惡劣,但作品中卻不曾見到她們埋怨,僅以平靜的語調陳述心情和遭遇,甚至知足地面對。郭力昕說,「做為觀者的我們,在這些簡單的畫面與事實裡,只有感到更多的歉咎與心痛。」 而對於攝影者敏銳的社會觀察,郭力昕感到十分驚豔:她們能在辛苦工作的同時,看到本地人的辛勞(如假日仍需工作的電工和檳榔西施),在〈星期天的掃把〉及〈一百元與菲律賓國旗〉中,使用了符號隱喻及諷刺,讓我們這些受過訓練的知識份子,感到汗顏: Ma. Belen Batabat一系列的台灣社會景觀,從捷運站裡的紅衫軍、BBrother的街頭政治塗鴉、癌症患者的化療室,到西門町穿著西服外套、和善而尊嚴地賣鞋 帶的老人,更是令人佩服的作品;其細膩準確的社會觀察能力,和對人的敏銳觸感,可以讓許多在大學校園裡生活貧血而致「缺乏題材」的攝影學生,感到汗顏。 家裏有位來自印尼的「妹妹」,身為記者的壞嘴巴對於移工有著十足的同理心,每次採訪移工的新聞時,總會投入特別多的感情,「因為想到她們的心酸,我就會不禁眼眶泛紅…」而壞嘴巴在採訪了移工攝影師Ellen之後,讓她覺得透過相機,讓平凡的生活開始有了不同的風景,更滋生了在內的改變: 另一位接受我採訪的Ellen小姐,她說,因為拍照,她開始覺得眼睛看的異鄉,有了不一樣的意義,也有了不一樣的感情; 而最重要的是,拍照的感覺,讓她覺得擁有了自由…「I have the freedom to express my feeling. I have the freedom to fight for my rights…」 從她們的照片,我們看見了她們眼中的凝視,也看到了她們的觀點。...

台灣:部落客搶救樂生療養院的後續行動

  15 四月 2007

原文:Global Voices Online » Taiwan: Bloggers’ Further Action on Saving Losheng Sanatorium 作者:PipperL 譯者:PipperL 如同在之前文章裡所提到的,在台灣部落圈中,正興起一股搶救樂生的討論與行動。如今,整個事件已吸引到更多的關注,包括主流媒體、大眾、與政治人物。 部落客的行動: 除了在部落格上討論與串連之外,幾位部落客決定在真實生活中採取行動。

GV中文化小組將現身網誌青年運動會

10 四月 2007

各位有收看Global Voices 全球之聲中文版的朋友們: 在4月14日,2007年 台灣網誌青年運動會 ( Taiwan Bloggers BoF ) 將於台北市華山創意文化園區舉行。在上午的議程中,GV中文化小組將會在 全球公民媒體 Citizen Journalism 裡介紹全球之聲,以及我們小組目前的工作現況。現場「應該」會有保留座談的時間。歡迎各位有興趣的朋友們,在上午的議程(需收費)或是下午的大會議程(免費參加)中,與我們相會。

台灣:200位部落客的聯合行動

  17 三月 2007

校對:abstract 搶救樂生療養院活動已經演變成200位(譯注:目前已超過400位)部落客的聯合行動。不到18個小時,部落客們已經募集到新台幣 15萬元(譯注:目前已經超過20萬元),要在蘋果日報上刊登廣告,以表達他們對於體制暴力和主流媒體缺乏對此議題關注的憤怒。 這個募款行動在HEMiDEMi (黑米共享書籤)發起,並且得到許多部落客的支持。他們想要讓那些被忽略的資訊回到報紙的頭版。苦勞網上對於此事有詳盡的報導 (中文).

秘魯: 亞馬遜水果飲品

  5 一月 2007

原文鏈接:Peru: Amazonian Fruit Drinks作者:David Sasaki翻譯:PipperL校對:Portnoy Alejandro是一位住在加州的秘魯人廚師,他把他的好幾個部落格稱作是「加州、秘魯、世界和我的橋樑,它們是我的稜鏡」。他最近回到秘魯,首次拜訪亞馬遜河流域的東北一帶,並且為他那個讓人垂涎三尺的秘魯美食部落格拍下了一些當地街上美食的照片 。 這個傢伙正賣著冰涼的熱帶水果飲品,對又熱又溼的亞馬遜氣候來說真是絕配。粉紅色的飲料是由一種叫作 camu camu (Myrciaria dubia)的當地水果所製,美味而且清爽。黃色的飲料是由aguaje palm的果實所製,aguaje palm在英文中被稱之為Moriche palm (Mauritia flexuosa)。我愛死了 camu camu 強烈的香氣,並且用幾種不同的方式享受它:冷飲、冰淇淋、和冰砂。 還有,請確定你沒有漏掉關於 juanes, yucca 脆片, 與guajes 的照片和描述.

如何線上參加GVO高峰會2006

16 十二月 2006

作者:PipperL 1. 這個會議是在幹什麼的? 這個會議是GVO這個組織辦的年會,目的應該是讓散聚全球各地的編輯、作者、記者、部落客們可以聚在一起聊聊天,並且討論一些議題。 2. 那GVO是什麼? 以下摘錄自GVO Translation Project: GVO全名為Global Voices Online,是一個非營利的全球公民媒體計畫,由哈佛法學院的柏克曼網路與社會中心贊助成立。 GVO底下有多位區域部落客編輯,負責尋找、聚合,與追蹤全球網路上的對話,而許多的橋樑部落客(bridge bloggers)則以英文寫作,提出地方觀點與重要事件。 3. 這次GVO年會的主題是什麼? 依照官方網頁的說法,這次會議要探討的議題有二: 如何把更多沒被聽到的、被忽略的、或是弱勢的聲音引進GVO對話中? (How do we bring more unheard,ignored, or disadvantaged voices into the global online conversation?) 如何幫助人們發聲和讓他們的聲音被聽到 – 即使有力人士想要阻止他們? (How do we help people speak andbe heard – even when powerful people try to...

中東:回響在沉寂世界裡的加薩尖啼

  9 十一月 2006

原文鏈接:The Screams of Gaza Echo in a Silent World 作者:Naseem Tarawnah 翻譯:Sweet and PipperL 四個月內,247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包括155位公務員和57名兒童;996人受傷,包括337名兒童。Naseem Tarawnah懷疑,從此世界將完全聽不到加沙的哭喊聲。 Al Falasteenyia呼喚阿拉伯世界進行反抗,而也門同時也表達了同樣的憂慮,尤其是考慮到阿拉伯世界對此無動於衷: 「……我們必須號召所有遭受傷害的族人——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穆斯林,每一個希望看見這 件事得到終結的人——一直悲傷地關注新聞的你們,為了自己,請離開睡床,用任何東西,在每一個地方,組織警戒和反抗!」 如Haitham Sabbah所言,在這小小的狹長土地上所發生的其實是一場海嘯般的災難。 午夜,一場屠殺在拜特漢諾鎮發生:一整個家族在他們的睡夢中被屠殺…… Desert Peace覺得最近的拜特漢諾鎮屠殺與Krystalnacht驚人地相似,難道歷史在重演? 加沙的博客圈只有少數人發出聲音,但Mona El-Farra每日發表的帖子讓我們得以了解加沙的即時情況,包括貼出令人震驚的受傷的拜特漢諾鎮兒童的照片。 同樣,加沙的Adam Khalil有一夜間消失於世上的AA家十一位成員的名單,和受害者們令人心潮難平的罹難照。 Naj說:「在對拜特漢諾鎮的大規模襲擊之後,我感到恐懼,但真想去看看這座不幸的城鎮還剩下什麼。」 有人要求對如此多的無辜平民喪生進行調查。Laila El-Haddad對聽到的後悔、道歉和對調查的空口諾言感到噁心: 「STOP YOUR WAR不僅沒道歉,還攻擊我們。有這麼多力量和熱情獻身給死亡、破壞、衰弱、窒息和侵佔——卻幾乎沒有誰致力於讓它們停止。」 Laila向她的讀者展示了一首Mahmoud Darwish的詩,這位詩人的作品常常清晰流暢地表達巴勒斯坦人的心聲,抒發他們的感情。Um Khalil也對這些精確描述了拜特漢諾鎮屠殺場景的照片用詩歌形式發表了評論。莎士比亞的⟪麥克白⟫似乎正適用於這場悲劇: 「麥克白謀殺了睡眠.那無辜的睡眠,憂慮的亂絲交織在一起的睡眠,是尋常日子裡的死亡,是勞累已極者的沐浴,是治癒受傷心靈的藥膏,是大自然的第二道菜餚,是生命筵席上的主要營養。」(第二幕,第二場) 與此同時,在Balata,從二次起義(譯註:可參閱⟪關於巴以沖突,你不可不知的幾件事⟫)到現在已經有約350名受難者死去的難民營,Katie Miranada試 著完成一幅紀念這些犧牲者的壁畫。然而這個計劃的最終結果取決於以色列佔領軍(Israeli Occupational Forces, IOF)和他們遍布整營的恐怖統治。這藝術進行到一位名為亞伯拉罕的16歲少年,一位試圖保護他的兄弟,而被以色列狙擊手射殺的手無寸鐵的少年。 「當我完成這幅壁畫時,我拍到某些年輕孩子正張貼新殉難者亞伯拉罕的海報。我意識到照片裡的他就是某一個之前看著我的壁畫的孩子。他問我是否看到某人,我回答說沒有,他就離開了。現在他已經過世。」 Photo: Courtesy of Katie...

北韓:核子試爆

  10 十月 2006

原文:Northeast Asia: nurclear test作者:Oiwan Lam譯者:PipperL校對:ilyaSun bin 寫了部落格文章,在Google map 上標示了北韓核子試爆的位置,簡介了 試爆的資訊。 在南韓,部落圈中有許多的討論(雖然我只能閱讀英文部落格)。 Jodi 觀察了她南韓朋友對於試爆的反應: 然而,不讓人驚訝的,真正的危險並非北韓,而是會用危險的方式應對北韓的美國。不止一個人昨天用了這個字眼「受害者」來形容南韓的處境。 Oranckay事實上說了他很高興(試爆)發生了: 首先,這不僅證明盧(武鉉)和布希失敗了,也/或證明了騙局已經結束,不再有更多的驚喜。我已經對這無止盡的地獄邊緣感到厭倦,盧政府在促使重啟六邊會談無止盡的努力,彷彿這六邊會談會有什麼作為。也許我已經老了,但是我很高興看到某些事件發生。 Timothy Savage 在 Ohmynews International 有篇分析,針對右翼意見的回應: 首先受害的,對於喜愛好戰的批評,可能是南韓的陽光政策還剩下什麼。雖然常常被指責為「姑息」,陽光法案實際上是一個良善意圖但是執行糟糕的嘗試,目的要緩慢地統一,藉著增加平壤對南韓的依賴。 在日本,Japundit 的 Alexpappas 預言試爆將會改變日本外交和軍事的政策: 北韓以世界第五大軍事強權而自豪,並且擁有近一百八十萬的武裝部隊。如果有什麼對戰後近代的日本來說是個威脅,那就是(北韓)了….. 今天,歷史的新頁再一次地被寫下。當日本決定要和它核子強鄰相處,一定有困難的抉擇要作,並且無疑地將會影響到整個世界。 日本公民記者 Lily Yulianti 報導了Ohmynews 上民眾的反應: 在電車上,民眾仔細地閱讀著安倍晉三的解釋並且看著位於北韓山底的地下通道的照片,據說試爆是在此進行的。人們搶著拿起報紙並且到最後發出類似的評語:譴責北韓的這個動作。這不僅僅是媒體上的頭條,更是街上日常的話題。 對許多傳統的日本民眾而言,北韓議題例如綁架、飛彈、和核子計畫都已經非常熟悉。撇開許多日本人並不關心政治和安全議題的老調,當提到北韓議題時,並不難在街上發現想要大談一番的人們。 在中國大陸,許多關於試爆的討論出現在論壇上, 中國公民記者,Wyan Hsu 在 ohmynews 整理了一些討論: 北韓民眾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這次的試爆在中國的網路世界裡觸發了議論,我閱讀了數篇論壇上的文章。許多人說北韓的動作並不符合中國的利益,而且會置中國於進退兩難的處境。 他們說一方面中國應該致力於朝鮮半島的非分裂,並且作為國際社會更負責的一份子。另一方面中國又應該珍惜與北韓之間傳統友好的關係。 kdnet (BBS 論壇)的 Taison 開玩笑地說,中國政府這次真的生氣了:...

Google 在 巴西: 誰捍衛 Orkut 的遊樂場?

  25 八月 2006

原文鏈接:Google in Brazil: Who Guards Orkut's Playground?作者:Jose Murilo Junior翻譯:PipperL校對: 巴西部落圈正談論著 Google ,或說得更精確點,談論著吸引了一大堆玩家的 Orkut 社交網絡。為了了解Google在這南美洲第一大國的重要性,首先必須認知到在兩千萬巴西上網人口中,大概有一千七百萬的 Orkut玩家。的確,看起來社會大規模地牽涉在一個具有怪異(且寬鬆)的身份識別系統的虛擬空間中,是沒什麼好下場的。巴西的檢查官們聲稱有使用者在Orkut上進行著非法的活動,而且他們將會緊盯著 Google,因為 Google拒絕把使用者們的資訊交給他們。 這個國家的公設辯護人辦公室發起了兩份針對 Google 的訴訟。一份民事的 — 對於集體道德傷害的典型喪失與補償(loss of representativeness and compensation for collective moral damages) —和一份刑事的:保護罪犯與拒絕服從。政治的調查已經在兩個月前發起。MPF 要 Orkut 中 27個社群發起者的資料,已經等了六個月。在聖保羅州,將要發起對於 Google 訴訟的聯邦檢察官 Sergio Gardenghi Suiama指出,這項揭露措施已經由司法系統授權,但是從未被巴西 Google 處理。 Orkut can close Google's office in Brasil –...

黎巴嫩:在第三週的以色列戰爭中,黎巴嫩的卡拿 II

  1 八月 2006

翻譯:PipperL 黎以戰爭持續成為大多數黎巴嫩部落客的焦點。在這第三週裡文章的主題包括經驗、期待和對情勢的反映。本週的高潮是以色列對卡拿(Qana)一間避難所的轟炸悲劇。這個意外引起許多部落客的憤怒,並反映在他們的文章中。 Amal 一如既往地表達了他的憤怒和悲傷,在下面這張素描中訴說了降臨在卡拿的不幸: Sophie 在她的一篇文章中問了個問題:當卡拿的孩子死於賴斯催生「新中東」的陣痛,他們會哭叫嗎? Pierre Tristam 寫了一篇名為《卡拿的大屠殺,當「再也不重蹈覆轍」不適用於黎巴嫩人時》」的文章;在分析本週發生的大屠殺前,先以十年前在卡拿發生,同樣是由以色列造成的大屠殺事件來引起讀者的注意。 Victorino醫生 對於這起意外的反應: 今日,在清晨稍早時分,Tzahal 的光榮騎士們駛著閃亮的美國製造、美式配備和美國買單的戰鬥機越過了 卡拿。週日是天主教異教徒禮拜的日子。而卡拿是這些「奇異的耶穌教儀」的發源地,當時統治以色列的正是受人敬愛的希律王。 Fouad 警告:今日所撒的仇恨和憤怒的種子 明日將會長成危險的果實: 你們這些該死的白痴,在我傻傻地居住的這個機遇之地,你們和你們的繼父顯得多麼空虛。道德上、情感和政治上,你們都一無所有。你們真的認為這樣的轟炸可以讓你們獲得所求嗎?當我們的生命只是你們的棄渣,我們的小孩是你們的攻擊目標,整個世界都在你們的射程中時,你們竟敢談論著民主和自由?真是大膽啊!你們小小的自大邪惡戲碼是卑劣的存在,繼續啊!繼續翻攪著土壤,種下仇恨和憤怒的種子;很快地農作就會成長,到時就可以收成了。到時收穫會很豐碩的,我期待我能活到看到那天的到來。 從卡拿傳來的影像:這裡和這裡 (不適合脆弱心靈的人觀賞);以及黎巴嫩人的反應關於這場事件的影像,由 黎巴嫩部落客論壇所發佈。 反戰示威的照片由Z發表。 Sophia 描述了她去年前往卡拿的狀況: 著名的聖經婚禮的舉行,象徵著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苦難的結束。以色列深知他們轟炸卡拿的行為,是要確保這些傷口永不會癒合。但是我跟以色列保證,這個傷口拖得愈久——就算某天它癒合了——也不會有對以色列戰爭罪行和那些背德的背後支持者如布什、布萊爾,賴斯和同謀者的寬恕!! Michael Totten 作了如下的政治觀察,看到了攻擊卡拿的後果: 這是近十年來第二次對卡拿發動攻擊,殺死一堆平民,卻將黎巴嫩大眾和真主黨緊緊繫在一起。有線電視新聞報導指出,現在有82%的黎巴嫩人支持真主黨。總理 Fouad Seniora——不論他私底下的意見是怎樣——目前已經傾向較以前更為公開支持真主黨。 314運動 (Cedar 革命) (譯註:更多資訊請見這裡)最多只是昏迷,尚未完全死透。 Firas 建議我們多想一層: 我們不要把自己視為受害者。我認為問題不在於我們感覺怎樣或是誰應該受到譴責,而是我們如何維持自身的存在,成為明智的、有威嚴的、和有建設性的人。當面對這種事件時,我們需要多想一層,而不是忽視 IDF(譯註:Israeli Defense Force) 這樣的行動正好提供我們更多更多對我們國家困境和團結上的明確事證。在保持理性和不喪失我們的人性之下,我們最終將會贏得和平。 Ahmad 發表了由以色列提供,他表示決無疏漏的一份關於暴行和屠殺的長長名單 。 Abu kais 發表了人權觀察組織的聲明,內容譴責以色列國防部造成卡拿平民的死傷。 Doha 從還在進行的戰爭開始,以黎巴嫩青年破碎的夢想和生活作為結束,描述了戰爭如何影響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