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被逼著預測歐洲紓困方案的前景和金融危機的後果。大家意見分歧,網路上也充滿各方對歐元區未來的分析。
經濟的走向將會是如何?有人對Maria Karchilaki (希臘記者暨當地電視台MEGA TV的國際新聞主播及駐外記者) 拋出了這樣的問題。而她這麼回應:
@karhilam:@efleischer 我真的不知道。不過我並不樂觀。這就像是經濟上的卡翠娜颶風,而我們正身陷其中。
歐元區的大銀行都沒通過壓力測試。法國巴黎銀行減少了對義大利及希臘的公債曝險,蘇格蘭皇家銀行也一樣,雖然它顯然受到流動性氾濫的衝擊。比利時德克夏銀行、德國商業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和香港上海滙豐銀行也正尋求減少風險值。
法國正計畫削減百分之廿的預算赤字,愛爾蘭打算砍掉一百廿四億的預算支出,歐洲中央銀行的利息則維持在百分之一點二五。
在個體層面上,人們不再那麼寬容,一名希臘退休卡車司機甚至告訴紐約時報:
我很驚訝大家還沒衝進國會把政客們活活燒了做成 souvlaki 烤肉串。
在前希臘總理巴本德里歐和前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辭職前,幾位記者和推特用戶被問到「接下來兩個月經濟將往哪個方向發展?」
希臘記者 Efthimia Efthimiou 寫道:
@EfiEfthimiou:@efleischer… 現在很難講。每個小時情況都在變化…
另一位記者 Yannis Koutsomitis 回應:
@YanniKouts:@efleischer 接下來幾天義大利和希臘很可能會有政治上的變化,應該可以讓市場穩定一陣子。但假如這些國家的政治亂象持續下去,歐元區的危機極有可能會高漲而導致無法預測的後果。
現在局勢正朝這個方向發展:金融時報的 John Reed 寫到義大利輪胎製造商倍耐力的應變計畫草案中,考慮了全球汽車銷售量下降百分之十,而卡車銷售量下降百分之廿的情形。這可能和雷曼兄弟「崩潰」後幾乎一樣嚴重(不過他們強調這只是最壞的假設)。
同時,在維基解密上,一則 2010 年的密電已開始研究(假如有必要的話)要如何宣佈「歐元區第十一分部」。
BBC 的 Douglas Fraser 討論若是成員國多重違約時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希臘、葡萄牙和愛爾蘭都違約,德國的銀行就少了一半的緩衝資本。比利時則少了三分之一,法國和英國少了四分之一。 但還有間接的影響,銀行間的保險和借貸會抹消所有德國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 比利時只會剩下百分之七,法國百分之廿五,英國百分之五十。英國尤其會受到來自愛爾蘭的衝擊,而蘇格蘭皇家銀行和萊斯銀行集團已經減記了他們的風險暴露。 如果再加上義大利和西班牙呢?這數字都讓人想哭了。 光是因應直接的影響,德國和法國政府就必須以目前銀行核心資本的百分之一百廿五進行資本重組,也就是將銀行收歸國有。 但再考慮間接影響,會發現總共需要德國銀行百分之兩百七十五的核心資本,比利時百分之兩百七十,法國百分之兩百廿五,英國百分之一百三十才足夠。 到那個時候,德國的銀行就只(希望)能達成本身的紓困條件,而其他歐元區的國家也只得各求自保了。
在另一個金融時報部落格中,Alan Beattie 寫下:
[…] 如果歐洲中央銀行無法自行對義大利直接進行紓困(國家信用風險,沒有設定借貸條件的專業知識),理論上可以根據備忘錄第廿三條,貸款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筆鉅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接著就可以對義大利進行紓困(Megan Greene 和經濟學人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應是「內部紓困」),最後的結果 —— 從所有這些資訊看來 —— 總比什麼也沒有好。
愛爾蘭電視電台的 Paul Cunningham 在電子郵件中回覆「你認為歐洲中央銀行是否有希望會以央行的身份鼓勵增長而非緊縮?」的問題:(經寄件者同意公開)
新歐洲中央銀行總裁以降息顯示了他準備採取務實作法。問題在於德拉吉是否會覺得需要向德國做出證明,而在通膨比率超過百分之二的 情況下延至十二月再降息。他在第一次會議中就決定降息以顯示出他能自己做出判斷。關於當初是否根本就不該升息的爭論將纏擾許多年。 更大的議論是歐洲中央銀行的角色定位,看來新總裁會延續前任總裁特里榭在次級市場上收購債券的作法,但也不到解除危機的程度。並沒有跡象顯示德拉吉準備讓 歐洲中央銀行成為最後貸款人。在我看來,要改變這點,唯有當德國也改變,也就是說當情況持續發展到德國納稅人也得面對終極危機 ——「 如果我們堅守財政控制原則,歐元會崩盤。」 在歐洲危機解決前,常有意見認為應該冒點險。看來這次需要由德國站在懸崖邊緣 —— 如果歐元解體,恢復使用馬克,德國以外銷為主的經濟立即會面臨危機。當他們的出口商品因改用馬克而價格飛漲,誰還會來購買? 很快的,堅守原則將和不穩定的債券市場所帶來的現實問題直接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