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月, 2007

報導 關於 Japan 日本 來自 十二月, 2007

日本:米其林指南登陸

  20 十二月 2007

11月22日,廣受各界討論的東京米其林指南上市,在日本,只要結合法國與美食準沒錯,在上市前後,這本由法國輪胎公司米其林出版的餐廳及旅館指南,果然深受日本媒體注目而獲大幅報導,自然也成為日本部落客的焦點話題。 Flickr用戶pict_u_re拍攝照片。 部落客gen認為: 我只隨意瀏覽朋友手邊這本已熱賣一空的東京米其林指南,我只去過其中少數幾家餐廳(大概是五至七家一星級餐廳),相較於紐約和巴黎餐廳數各約兩萬家,大東京地區竟有逾十六萬家餐廳,想到就十分驚人。 許多人都在討論評鑑結果是否合理,也有人認為,為什麼是由非日本企業來決定東京美食標準,而又有多少最佳餐廳只能憑邀請函進入,故沒有進入評審範圍,不過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東京米其林指南餐廳全列表在網站上,不過只有店名,評論內容等再版買紙本書才看得到。 再者,這本指南也引發某些爭議,批評者認為用西方品味與標準衡量日本傳統餐廳,無法得到正確結果,ko-ji指出,指南只評鑑東京部分地區,而且評鑑標準也不明。 很多人都在討論這個話題,但就我翻閱看來,東京23個行政區之中,指南內只報導了9個區,台東區與中野區有諸多悠久知名的餐廳都未獲評鑑,讓我更想知道這群外國人的評審準則何在。 Flickr用戶eprouveze拍攝照片。 有些部落客以諷刺口吻看待整件事,這位部落客表示: 為什麼大家要小題大作?老實說,我覺得人們太大驚小怪了,我不認為法國人能夠評論日本美食,不過大概可以建立東京法國餐廳的品質標準吧。 許多部落客也認為這本指南太過勢利,也對日本飲食文化在其中並未彰顯感到失望,saturday_interlude便表示: 就算巷內小餐館不是高級食肆或高檔法國餐廳,也能享受到三星級的體驗,因為小餐館裡不僅有美味飲食,還有老闆娘的溫暖笑容。 原文作者:Hanako Tokita 校對:User:nairobi

日本:惡霸與遭受霸凌者

  2 十二月 2007

在日本,霸凌是層出不窮的問題,媒體上周期性地報導將警訊水準不斷升高。發生於北海道校園的霸凌事件影片被上傳到YouTube(之後被撤掉),在2006年年末成為頭條。政府於上週公布的調查更加強化恐懼,調查發現,相較於前一年,霸凌案件的數目上升六倍。儘管部分是因為霸凌的定義與測量方法有所改變,這個攀升的數目是:2005年的兩萬件,到2006年的估計值膨脹到十二萬五千件,其中包括六起與霸凌有關的自殺案件。 並非每個人都等閒看待這新聞。蠅量級世界冠軍的日本拳擊手內藤大助,到學校跟學童演講敘述他小時候被欺負的經驗,以此來對付這個問題。學校也受到壓力,要求改變處理霸凌事件的方式。 在瀧川高中發生因霸凌所引起的自殺 部落客tekicho對此問題的敏銳觀察: 說起來很敏感,但霸凌是不會消失的。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即使成年人,就如每個人所知,也有霸凌。 但是,這種霸凌文化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部落客nano3000xp探索其根源: 霸凌不會消失。它存在已久,而且會自然而然地持續下去,因為它是消減挫折的一種方法。這是人類的天性。在職場、在社會中、以及在學校,每當人們聚在一起形 成團體,闢出一塊屬於他們的地方,於是人類關係互動的處所於焉誕生。 我曾使用很困難的字眼,但換言之,進行交換處所的誕生,這裡人們承認其他人,也受其他人所承認。一旦這個處所固定下來,相對化(排序)就會根據某些標準建 立起來。職場或組織中,這就像位階。在警方或自衛隊中,位階間的差異是絕對的,只要你身處其中,長官或上司說的話就是絕對。 回顧人類歷史,沒有一個地方不發生這種相對化,每個社會系統(資本主義跟共產主義)中都存在著某種階級系統。 在沒有真實案例比對之下,容易將現象理論化。在一個留言版上,一位十五歲女孩寫下她遭受霸凌的經驗,提供了一則案例: 我在學校正遭受霸凌。 我一度去找老師,希望可以讓霸淩停止,但似乎得到反效果。 現在情況變得更加可怕。 不論男生或女生,我幾乎被所有人言詞欺侮。 很痛苦,而且很難受。我考慮退學。 我想去讀自由學校(free school),我想轉去別的學校。 (如果我沒畢業,將會很難找工作…) 如果我開始就業會不會好點呢? 我還沒跟父母說過這件事。他們可能會反對,我也不知該如何啟齒。我真的很擔心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我該怎麼做? 一位協助兒童的教育性非營利組織工作者,提供另一則霸凌事件的二手描述: 我接到來自一名擔心霸凌的三年級學生的Email與電話詢問。 他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受到霸凌。他們的鞋子被脫掉藏起來,被取了不雅綽號稱呼。 如果學生告訴家長,家長會生氣地跑去學校理論,所以孩子們都噤聲。老師也會在班上說出來而曝光,所以學生們都噤聲。甚至連親近的朋友也會跟著一起霸凌。 怎麼辦呢?你想要好好上學,對吧? 什麼是最好的作法呢?我問他們這些問題並等答案。 在道德課中,大家一起來思索霸凌問題。我們想要在課堂中做這件事,這是學生的回答。相對於有沒有遭受霸凌跟誰受到霸凌,他們真的感受到全班一起探討霸凌問題的重要性。如此氣度讓我非常驚訝。 在我嘗試個別輔導霸凌行為時,對話通常從這些事情開始或結束: 誰是受害者? 誰是加害者? 還有,誰要負責? 當你這麼作,他們會受到二度傷害。這些孩子,以及他們跟成人的關係,變得越來越難以處理。終止眼前發生的霸凌事件固然重要,但也不容易。 除此之外,提高班上所有學生的共同覺察力,共同思索霸凌行為,以及提高預防教育優先性,這是我們組織成員的想法。 最後,部落客ojezal69在寫到有關內藤大助,一位小時候曾被霸凌的日本拳擊手,十分振奮人心: 內藤很驚人。他在國中時曾被霸凌過,但他曾想抹除那段事實,在這樣的想法之下,他努力工作,並奮力變成世界冠軍。 我覺得他將勇氣帶給了此時正和霸凌掙扎的孩子們。他說他與心中那段[遭受霸凌]的記憶一起努力不懈。 原文作者:Chris Salzberg 校對:nairo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