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關於 United Arab Emirates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波斯灣:共同貨幣名稱生歧見

包括巴林、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阿曼、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共同組成「海灣合作理事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希望在2010年組成貨幣同盟,採用單一貨幣,當地部落客討論結盟優缺點以及新貨幣命名。雖然政治人物與經濟學者尚未底定結盟細節,已有人提議以Khaleeji(海灣)做為共同貨幣名稱,在目前曾出現的14個名稱中,Karam(慷概)也相當熱門。

17 三月 2009

以色列:杜拜拒發簽證給皮爾

杜拜拒發簽證給以色列女網球選手皮爾(Shahar Peer)讓她無法參加杜拜網球錦標賽,而男選手芮姆(Andy Ram)卻能獲得簽證。One Jerusalem寫道:「或許能用邏輯來解釋為何皮爾會被拒絕參賽,例如杜拜政府和比賽主辦者考慮到政治和文化規範,但允許芮姆參賽給情況帶來很大的改變,讓人納悶皮爾遭拒是否只因為她是一位女性!」 校對:helloleadingflame

26 二月 2009

索馬利亞:海盜猖獗

有些人或許認為,海盜是指複製有版權的媒體,或是像「海盜舉止日」般早已遠去的生活型態,但在某些國家,海盜與海上安全是很嚴重的現實狀況。

30 十月 2008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從強暴案伸張正義

阿拉伯國家習慣將性侵害或強暴案件隱匿不報,甚至逃過了國內外媒體的窺探,不過最近有件消息登上國際媒體頭條,也讓相關討論重現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部落格圈。 這起事件的受害人是名15歲法國男孩Alexandre Robert,在杜拜遭到綁架與輪暴,更令人關心的是,三名嫌犯之中,其中一人在2003年便檢驗出HIV陽性反應。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社群部落格提供報導連結與節錄,報導內容引來讀者陣陣抨擊。 署名「杜拜罪犯」的讀者表示:「杜拜真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在該國司法體系跟上時代腳步之前,西方人還是別去比較好,這名可憐男孩不僅遭到暴行,連醫師行為也像個野蠻人,多數人都不知道,在那些停留在中世紀黑暗時代的穆斯林心中,異教徒和女性都是可以隨意糟蹋的對象。」 另一位掛名「匿名者」的讀者則認為,這起案件根本不會獲得正義: 如果有所謂的正義,最先遭處決者應是酗酒者與毒販,因為他們在街上與夜店惹出的麻煩更多,司法該先解決印度人/亞洲人,然後是東歐人/非洲人,之後再處理白人與本地人等其他垃圾。 本案就和其他事件一樣,最終都會不了了之,既然大家都知道不可能有結果,又何必費時寫這篇報導呢。 另一位未署名的讀者則要杜拜醒醒: 杜拜快醒醒!如果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希望事事奪冠,就該從最基本的教育、衛生、司法等做起,然後才花時間蓋全球最高大樓和最大購物商場。 不過來自巴林的部落客Ammaro認為,不該拿此案來醜化杜拜的名聲: 雖然此事確實駭人聽聞,但不該以偏概全,將此事當做對杜拜的刻板印象,因為當地文化仍相當溫和有禮,們對這件事非常憤怒,絕對該懲處罪犯,別忘了阿拉伯聯合國大公國在全球治安排名仍名列前茅。 SevenSummits亦持相同看法: 此事發生令人遺憾,但請別因三名性變態而誤會杜拜或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這裡仍是非常安全的地方,無論人們對當地人權有何批評,安 全依然是最重要的價值,當然這個國家並不完美,但肯定比許多地方更好,不過全民平等、透明與正義也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我個人認為至今沒有國家真正體現這 些價值。 我祈禱這名15歲男孩沒有罹患HIV,請為他一同祈禱,並讓司法行使其應有職責。 受害男孩的母親Veronique Robert也藉助網路力量,成立英文與法文網站關注本案。 她在網站簡介中寫道: 謹將本網站獻給世界上傷痕無人發現的孩子、無法對外發聲的孩子、苦痛無處可訴的孩子。 謹以本網站獻給世界上所有母親,也包括侵犯我兒兇手的母親。 獻給所有遭杜拜驅離出境的巴基斯坦、印度與菲律賓母親,她們帶著幼子,無論身心靈都受到傷害。 這個網站歡迎世界上所有一同奮戰的母親。 淚水無關身分或宗教,我們必須團結,等到眼淚流下時,我們才不會孤單,在全世界的注目下,我們攜手一同抹去眼淚。 她也呼籲杜拜政府立即實施以下政策,以保護未來面對相同處境的孩童: 我們在此要求杜拜政府: 在警察體系中設立處理未成年男女遭強暴案件的單位。 立即尊重受害者的權力。 強暴案發生後,立即採取預防性措施,避免受害人感染任何傳染病或性病(如愛滋病、肝炎),並提供心理治療等服務。...

20 十一月 2007

南亞:在中東為奴

在沙烏地阿拉伯與波斯灣地區發展中,來自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尼泊爾等國的南亞移工貢獻良多,但虐待及剝削這些勞工仍是項嚴重且可怕的問題,移工是經濟推手,但卻遭到剝削、虐待及歧視,也鮮少獲得政府保護。 有關人權侵害的案件為數眾多,以下為幾個案例: 數千名勞工變賣家產,只為前往波灣國家尋求夢想中的工作,Drishtipat提及他們遭虐待的情況,最終心碎返國。 數百名尼泊爾勞工在卡達要求雇主給付合理薪資,卻遭到遣送出境,United We Blog張貼一名尼泊爾學生自美國返鄉的第一手經歷,令人震驚,他表示因為在巴林國際機場抗議海灣航空人員虐待遭遣返民眾,結果受到不人道對待。 科威特人口300萬,其中六成為移工,Expositions of Arabia與一名在科威特的印度勞工對話,該名勞工認為雇主故意壓低薪資。 《國際前鋒論壇報》 報導,阿拉伯聯合大公國85%的人口為外來勞工,他們每日在攝氏43度高溫下工作,每週工作六天,時薪只有一美元,合約猶如奴隸賣身契,對比富人入住旅館 房間一晚要價1000美元,移工每日太陽升起前便開始工作,工作地點監控嚴格如軍營,每個月單在一家醫院便有數千起勞工中暑病例,政府在壓力之下,不得不 改善工作情況,並查緝不按規定給薪的雇主。 「人權觀察」組織亦有關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勞工受虐的報告:《打造高樓,欺騙勞工》。 沙烏地阿拉伯的勞工之中,35%來自外國,來自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及孟加拉的總人數估計約200萬,「人權觀察」組織發表一份長達135頁的報告名為《惡夢:沙烏地阿拉伯移工遭虐與剝削報告》,其中記錄無數移工遭虐待,生活如奴。 報告中部分令人震驚的記錄如下: 無論在工作場所或監獄,女性移工常遭男性雇主或獄卒性騷擾或強暴。 孟加拉、印度與菲律賓移工被迫每日工作10至18小時,有時徹夜工作卻無加班費。 薪資待遇極差,如每日工時16小時,月薪133美元。 吉達(Jeddah)地區有數百名亞洲女性擔任醫院清潔工,薪資極低,每日工作12小時,沒有伙食或休息時間,下班後必須待在上鎖的宿舍內。 移工在司法體系中蒙受極不公平待遇。 Abdol Moghset Bani Kamal在Countercurrents網站裡指出,移工是21世紀的奴隸,特別點出巴基斯坦勞工在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國家的悲慘境遇。 Unheard Voices: Drishtipat Blog質問: 一般民眾該做些什麼?我們長期忽視移工問題,有人拍了記錄片,「人權觀察」組織也發表了報告,但情況仍舊如昔。...

22 八月 2007

阿拉伯:來自杜拜和科威特的購物中心觀察

原文:Arabisc: Action from Dubai and Kuwait's Shopping Malls作者:Amira Al Hussaini譯者:abstract校對:豬小草 這整個世界是一個舞台,而位於海灣地區最大型的購物中心-杜拜的City Centre,更是舞台中的舞台。 巴林的部落客Mohammed Al Mubarak最近去了一趟這購物中心,真的一點也不誇張,他看到世界從他身邊經過;他總結地說: 很多人來回穿梭...有個人也有家庭;有阿拉伯人,印度人,西方人和來自其它國家的人;有美女,大肚腩的男人,小孩,衣著簡潔俐落的人和其它不同穿著的人;一個人走過剛好攝影機在拍攝中;人們提著大包小包的購物袋;年輕人跑過去,其中有些人穿著相當怪異;女人和女孩穿著有點緊身的衣服;也有女人和女孩身著伊斯蘭的罩袍從頭到腳包裹住...這確實是杜拜City Centre購物中心的一天 同時,科威特的部落客Bo Sale7給了我們一個關於那些經常出入科威特購物中心的女孩兒們的未公開預演片段,這些女孩兒…..以為自己是時裝秀舞台上的模特兒!這裡是他所寫,而Al Mubarak卻並未想告訴我們的一些細節: 每次去購物中心,特別是海洋購物中心(Marine Mall),我覺得我的眼睛有點不對勁,想要對那些女孩和她們的時尚有所反應。她們所謂的時尚,讓她們看起來像是一種不知名物種的生物。時尚之於那些女孩的關係,就像是病毒之於發燒。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突然爆發的,沒有任何研究或計劃,直到發狂或致死。很多女孩看起來就像廉價博物館裡的蠟像,臉是隨便畫的,有些是藍色有些是綠色,髮色和髮型都差不多,連衣服也都一樣。她們好像不知道女人與生俱來是有不同身材、體型、髮色、膚色與臉部特徵。很多女孩和女人對一些穿著打扮都出自名家設計的黎巴嫩女孩感到反感。但他們似乎沒看到這些正在科威特上演的悲劇。這些人說科威特女性是海灣地區最優雅的,因為他們被看見在歐洲或黎巴嫩購買她們的所需物品。我個人卻看不出那些衣著不對、化妝不合的女孩有什麼優雅。不是所有流行的物品都適合我們,也不是所有的彩妝品都可以讓我們看起來更美。女性對自我以及外觀的重視是為人所樂見的,但她們應該使用能使她們看起來更好的產品,而不是讓她們看起來像怪獸或是不知名物種的生物。 海灣國家包括了巴林、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安曼以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1 二月 2007

阿拉伯:包著穆斯林頭巾的娃娃在突尼西亞引起爭議

這是身著穆斯林婦女頭巾(Hijab)的芺拉(Fulla,取名自地中海沿岸一種茉莉花,是敘利亞「新男孩」玩具設計公司在2003年11月所推出),從墮落西方的芭比娃娃改良而來。 這個芭比身著穆斯林頭巾(Hijab)以及伊斯蘭服飾-有著長袖的長袍。她對許多穆斯林世界的家長而言如同恩賜般,因為他們樂見他們的孩子玩著符合社會傳統和宗教責任的娃娃。但在此時,埃及的部落客Ahmed Shokeir對於突尼西亞當局不樂見此一娃娃,並以一些證據不足的理由將這些娃娃從商店裡沒收,寫下他的厭惡: 芺拉是幾年前由玩具公司從著名的芭比改良而來的阿拉伯娃娃。她合乎常理的看起來就是阿拉伯模樣,或是更明確的說,是海灣阿拉伯模樣,身著海灣阿拉伯世界的人們慣常穿著的服飾(譯註:海灣阿拉伯包括了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逹,阿曼,沙烏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見Wiki的介紹)。 娃娃的製造商確保娃娃娃穿著穆斯林婦女的頭巾以及沒有遮住臉部的罩袍。但你不知道,突尼西亞當局以芺拉的穿著有散播教派主義為理由,逕行查禁和沒收娃娃、 以及印有娃娃肖像的其它物品(例如文具或書包)。有一位記者說,他擔心小朋友提著印有芺拉照片的書包將會遭到逮捕或訊問。 (譯註:依照區域的不同,穆斯林女性的服裝也有不同。Hijab是從阿拉伯文而來,意指頭巾,,在西方社會最常見的一種,是包裹住頭和頸部,但不遮掩臉部。保守的如niqab和burqa(中文/英文); 前者屬沙烏地阿拉伯形式,完全遮住臉部和身體,但露出眼睛;後者常見於阿富汗,在眼部則有網狀開孔。在服裝上,al-amira是包括了一件長袍以及符合 頭型包裹至頸部的頭巾;shayla也就是本文中所稱海灣阿拉伯型式,長袍以及一條長方型的頭巾圍住頭部,頭巾的下襬則固定或圍繞在肩部附近; khimar型式的頭巾常見於北非的穆斯林,是包裹住腰部以上,包括頭,手,肩膀,但露出整個臉部;chador是伊朗婦女出外穿著從頭長及腳踝的一種罩袍。而突尼西亞當局則鼓勵婦女依照當地傳統衣著莊重即可不必穿著頭巾。更多關於Hijab的資料以及穆斯林婦女為何要穿著Hijab,可參考WIKI以及BBC的介紹) 在埃及,同時要注意的,部落客Kareem Nabeel Suleiman被指控在網路上書寫褻瀆伊斯蘭和造成教派衝突而逮捕,他在1月25號再度出庭,但法院拒絶他的交保。 22歲的Suleiman由於他在網路上的文章被指控有褻瀆伊斯蘭以和誹謗埃及總統的嫌疑,在11月遭到逮捕。 部落客伙伴Wa7da Masrya在法庭,告訴我們發什了什麼事。Kareem的律師,記者和其它的部落客,Wa7da Masrya則在早上九點來到法院: 她說,今天我們等了很久,在把電視台的採訪拍攝開庭過程的人員趕出法庭後,我們也快要被趕出去了。法庭方面也禁止任何人拍 照。 Dream TV的一位採訪人員出席在庭上,但也被禁止拍攝開庭的過程。Kareem從車庫偷溜進法庭但沒有人看到他。法庭方面甚至禁止我們坐在法庭之內,直到 Kareem的案件宣判。 Wa7da Masrya繼續說, 法庭休息時,我們聚集在一起坐在法院外面等待判決的結果。當時,一些記者找我們談,試圖知道我們是否同意 Kareem所寫的。我也試圖向他們解釋儘管我們不同意Kareem,但我們在這裡是因為我們相信言論自由,而逮捕和懲罰都不會改變我們對言論自由的態度。 在埃及以及相關議題之外,阿布達比的Ben Kerishan決定和朋友在冬天到黎巴嫩的貝魯特度個短暫的假期。 飲酒在伊斯蘭世界仍視為禁忌,Bin Kerishan的第一個挑戰是在能在飛機上買酒,即使他朋友的親戚在機上。...

25 一月 2007

阿拉伯:一位在多倫多的阿拉伯人以及阿拉伯文化

原文:Arabisc: An Arab in Toronto and Arabs and Civilisation作者:Amira Al Hussaini翻譯:yourpapa校對:Portnoy 部落客 依米拉提  奧薩瑪(Emirati Osama),目前居住在北美洲,一塊他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在小布希執政下進入的土地。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有機會進到這塊領土。幾年前,當我在國外唸書持學生簽證要來美國拜訪親戚時,因為911攻擊事件,美國海關打了我回票。在那場攻擊事件之後,所有的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從此被打入美國的黑名單。從那天起,我發誓只要這個國家還是被那個狂人(小布希)統治著,自己再也不踏上這塊土地。”他如此說道。 然而,因為一次商業旅程,他來到了多倫多。在這裡他開始享受多元化的社會體制並開始學習適應這裡寒冷的冬天。 “因為曾經在歐洲生活超過五年,我還以為自己早已經適應了寒冷氣候.直到來加拿大後我才發現這裡的冷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很高興自己能夠早些來到這裡適應這裡的天氣,因為在出發前我早已聽說這裡可以冷到零下20度!”他補充了幾句。 從一趟加拿大之旅,讓我們將視線轉移到一場在埃及的部落客聚會。在這裡姍席丹(Shannseddeen)紀錄了非常個人卻貼近真實的 觀察:“遭透的道路以及糟糕的清真寺女用祈禱室”。 依據提示,要到達地點,姍席丹和另一位部落客必須先搭乘地鐵再轉乘巴士。 “當我們一下地鐵後,如潮水般的人群幾乎把所有我們可能搭乘的巴士給占住了。一如往常般,沒有等到情況好轉,我們選擇步行–為了維持我們的尊嚴”她解釋道。 但這也不是一趟愉快的步行,她這麼形容:”這條路甚至連車子都不應該走在上面” 在途中,她們在一間清真寺停下來祈禱,但即使是在這裡的女用祈禱室也沒有贏得她們的青睞。 “我們決定要到附近的一間清真寺祈禱,不幸的是,那個地方由內瀰漫出的可怕氣味將我僅存的一點力氣也給用盡了。而在這裡的女用祈禱室則是完全的被忽略了–小到令人懷疑是否為了裝飾這座清真寺而存在的”她如此說道。 於此同時,突尼西亞的部落客 默漢.麻旺.馬達(Mohanned Marwan Maddah) 寫下了自己對今日阿拉伯人的深刻見解,並對他們提出自己的建議。...

11 十二月 2006

阿拉伯:亞運、民主與模特兒

原文: Arabisc: Asian Games, Democracy and Models 作者: Amira Al Hussaini 譯者: Leonard 卡達杜哈亞運開幕式裡為何沒有未將阿拉伯遺產放入表演內容?民主與模特兒之間關係是什麼?埃及部落客又為何要求讀者看奧斯卡得獎電影《晚安,祝你好運》? 以下是北非與中東部落格本週所提出的部分疑問。 巴林的部落客Haitham Sabbah似乎對亞運開幕式不甚滿意,他質疑為何卡達政府未將任何阿拉伯代表置入演出中: 「卡達杜哈亞運開幕式的演出非常美麗,但阿拉伯人在哪裡?我們在表演中見到大船與海洋,我相信無論在每一個波斯灣國家的體育競賽 開幕式中,這兩項都是必要的元素,我們也看到壯麗的民俗傳說表演,但卻只呈現了東南亞文明而已,卡達似乎將阿拉伯從地圖上的亞洲裡抹去,我想問的是:阿拉 伯人在這些表演裡的位置在哪裡?阿拉伯文明、遺緒、藝術在哪裡?約旦、敘利亞、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國的文明在哪裡?為何主辦單位忽視阿拉伯人與文明?還是 亞洲只限於東亞國度?就算遺忘阿拉伯,那麼波斯呢?為什麼連波斯都被遺忘?」 埃及的3rby則寫到民主對人民社經水準與外貌的衝擊: 「我讀到父親在Al Quds Al Arabi發表的文章,內容其實並不吸引我,不過讓我開始思索國內人民社經情況與政治情況的關係,我從前認為國家若走向民主,社經情況就會改善,並以此做 為我國貧困的原因,父親的文章裡提到本地與義大利物價的差距,我也想起他說過從前定居開羅之前,曾在義大利遇到一些外貌很糟糕的人,如今卻和一般人無異, …我開始思索人們的外貌,為什麼在Zamaleck與Maadi的女子長相很美麗,來自鄉村的女子卻長相醜陋?為什麼埃及民謠歌手 Shaaban Abdulraheem如此肥胖,而流行歌手Amr...

4 十二月 2006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停供能源

原文鏈接:United Arab Emirates: Dubai power outage 作者:Haitham Sabbah 翻譯:sweet 迪拜(譯者按: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大公國之一)中斷了能源供應,理由之一是人們的使用超過了供應配額。Seabee 詰問:「超額使用?我是唯一一個不知道存在『超額使用』這回事的人嗎,還是報導的表述有誤?」

19 六月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