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月, 2006

報導 關於 History 歷史 來自 十二月, 2006

孟加拉:大屠殺記憶與勝戰日慶祝

原文:Bangladesh: Remembering genocide and celebrating victory day作者:Rezwan翻譯:Leonard校對:Portnoy 每個國家都有其特別的日子,例如孟加拉的12月16日,Drishtipat還記得35年前的這天,孟加拉正式獨立,《時代》雜誌在1971年12月20日稱之為「孟加拉浴血誕生」。 若各位有些人不清楚當時背景,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部落格名)的部落客Mash講述了孟加拉解放戰爭史,以及巴基斯坦軍隊對當地造成的創傷: 「孟加拉在1971年仍稱為東巴基斯坦,這是英國在1947年所遺留下來的畸形產物,當時的南亞大陸上有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同屬巴基斯坦領土,兩地之間則有廣大印度領土隔開,巴基斯坦兩地語言及文化皆相異,國內雖然以東巴基斯坦人口較多,但在經濟與政治上卻受西巴基斯坦人剝削與壓迫,東巴斯坦人若是說出孟加拉語、信仰印度教或從伊斯蘭教改信印度教,都會遭政府懲處,『巴基斯坦』(Pakistan)一詞直譯為『純淨之地』,他們無法對孟加拉人容忍或寬容,因為孟加拉人不是『純淨的』穆斯林。 … 1971年3月25日,巴基斯坦軍隊發動『探照燈任務』(Operation Searchlight),要消滅東巴基斯坦的人民聯盟及其支持者,目標要『粉碎』孟加拉人的意志。」 巴基斯坦軍隊當時在孟加拉屠殺300萬人、強暴40000女子、焚毀數百村莊、虐殺知識份子,也是全球史上極嚴重的一場屠殺。 巴基斯坦總統亞赫亞汗(Yahya Khan)曾說:「殺掉300萬人,其他人就會自動互相殘殺滅亡。」 然而美國政府卻支持巴基斯坦政府作為,1971年4月6日,美國駐達卡外交官布拉德(Archer Blood)發出知名的「布拉德電訊」,由29名美國官員聯名反對美方對巴基斯坦政策態度,由於布拉德對尼克森(Richard Nixon)與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有異議,美國旋即召回布拉德,但數百萬孟加拉人至今仍將他視為英雄。 數百萬孟加拉人在暴力威脅下逃往鄰國印度,美國支持和平的民眾也不同於政府姿態,創設「美國支持孟加拉論壇」,並於1971年11月20日在紐約聖喬治教堂舉辦吟詩會,出席詩人包括金斯堡(Allen Ginsberg)、歐洛斯基(Peter Orlovski)、桑德斯(Ed Sanders)等人,金斯堡朗讀知名詩作<九月,傑斯洛路上>,詩中描述難民生活之苦。...

18 十二月 2006

阿拉伯:一位在多倫多的阿拉伯人以及阿拉伯文化

原文:Arabisc: An Arab in Toronto and Arabs and Civilisation作者:Amira Al Hussaini翻譯:yourpapa校對:Portnoy 部落客 依米拉提  奧薩瑪(Emirati Osama),目前居住在北美洲,一塊他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在小布希執政下進入的土地。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有機會進到這塊領土。幾年前,當我在國外唸書持學生簽證要來美國拜訪親戚時,因為911攻擊事件,美國海關打了我回票。在那場攻擊事件之後,所有的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從此被打入美國的黑名單。從那天起,我發誓只要這個國家還是被那個狂人(小布希)統治著,自己再也不踏上這塊土地。”他如此說道。 然而,因為一次商業旅程,他來到了多倫多。在這裡他開始享受多元化的社會體制並開始學習適應這裡寒冷的冬天。 “因為曾經在歐洲生活超過五年,我還以為自己早已經適應了寒冷氣候.直到來加拿大後我才發現這裡的冷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很高興自己能夠早些來到這裡適應這裡的天氣,因為在出發前我早已聽說這裡可以冷到零下20度!”他補充了幾句。 從一趟加拿大之旅,讓我們將視線轉移到一場在埃及的部落客聚會。在這裡姍席丹(Shannseddeen)紀錄了非常個人卻貼近真實的 觀察:“遭透的道路以及糟糕的清真寺女用祈禱室”。 依據提示,要到達地點,姍席丹和另一位部落客必須先搭乘地鐵再轉乘巴士。 “當我們一下地鐵後,如潮水般的人群幾乎把所有我們可能搭乘的巴士給占住了。一如往常般,沒有等到情況好轉,我們選擇步行–為了維持我們的尊嚴”她解釋道。 但這也不是一趟愉快的步行,她這麼形容:”這條路甚至連車子都不應該走在上面” 在途中,她們在一間清真寺停下來祈禱,但即使是在這裡的女用祈禱室也沒有贏得她們的青睞。 “我們決定要到附近的一間清真寺祈禱,不幸的是,那個地方由內瀰漫出的可怕氣味將我僅存的一點力氣也給用盡了。而在這裡的女用祈禱室則是完全的被忽略了–小到令人懷疑是否為了裝飾這座清真寺而存在的”她如此說道。 於此同時,突尼西亞的部落客 默漢.麻旺.馬達(Mohanned Marwan Maddah) 寫下了自己對今日阿拉伯人的深刻見解,並對他們提出自己的建議。...

11 十二月 2006

智利: 部落客看皮諾契重病

原文: Pinochet's Heart Attack: Bloggers Reactions 作者: Rosario Lizana 譯者: Leonard 智利前獨裁者皮諾契(Augusto Pinochet)上週末因心臟病而送往醫院,此件消息讓許多當地民眾想起他對於這個國家的意義,本文節錄部分部落客的反應: Don Chere(ES)在irreverencia(ES)寫道: 西班牙、巴西、巴拉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獨裁者共通點何在?在於獨裁者已死、入獄、流亡或離開國內政治生態,但智利則不然,造成智利的民主轉型過程崎嶇難行、漫長無比又仇恨難平,無論如何,未來歷史上的皮諾契就等於過往17年的獨裁時代。 Patricio Navia(ES)是位智利政治學家,他在部落格刊出為報紙⟪El Universal⟫(ES)撰寫的文章,提到皮諾契與古巴強人卡斯楚(Fidel Castro)的情況: 皮諾契與卡斯楚是拉丁美洲左派兩位指標性人物,現在都正與死亡搏鬥,雖然兩人對生命和權力的意志力同樣強韌,但生命終點仍不遠矣。 兩位領導人雖然將要過世,但他們在拉美歷史的地位業已確立,史書將記載他們偉大而富爭議性的功過,對右派而言,卡斯楚將永遠代表反帝國主義者的奮鬥與社會公義平等的理想,但是皮諾契則像徵軍事獨裁政權對拉美的巨大傷害。 BAD(ES)則思考,為何左派對於皮諾契健康情況反應如此平靜: 儘管皮諾契為智利社會帶來莫大苦痛,反對者卻似乎不希望他早死,反倒期望他長壽,有些人希望皮諾契久病在身,讓他親身感受人民的苦難,有些人則希望能看到他遭審判定罪。

7 十二月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