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 2007

報導 關於 青年 來自 九月, 2007

俄羅斯:可再生能源會議

  29 九月 2007

Web2.0終於降臨巴爾幹地區,入口網站SeminarskiRad.com基於分享原則,並設計免費課程供塞爾維亞學生學習,近來快速竄紅,幾天前,該網站在Blogger平台上建立部落格副刊(塞爾維亞文,SRP),報導與塞爾維亞年輕人相關的話題。 首篇文章[SRP]由共同創辦人Milos Stefanovic(代號Kiskovic)撰寫,報導最近在俄羅斯莫斯科舉辦的可再生能源會議,這場會議希望教育年輕科學家落實環保,以下是該文的翻譯: …可再生能源是地球的未來,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應做領頭羊,教育年輕的發明家,「歐洲可再生能源教育網 絡(EURONETERS)」於9月3日至7日在莫斯科集會,…來自馬其頓、立陶宛、希臘、塞爾維亞、白俄羅斯及俄羅斯的教授群集於「全俄農業電氣化 研究院」開會,太陽能任務小組會議結束後,接著便是教育網絡執行委員會的會議,來自歐洲各國立大學的教授自願熱心參與,不僅關注未來發展,也建立共同學習 教程,包括印行新手冊、成立線上實驗室、投資實驗室器材等,期望學生在進行創新計畫與機會時,整合研究與可再生能源應用。 今日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包括風力、水力、太陽能、生質燃料與地熱能,1990年至2003年間,可再生能源佔德國全國供電比例由不 到3%增至近9%,同期德國電力消耗增加淨額為5%,發電過程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則減少約13%。根據英國的「可再生能源責任法」,合格的電力供應商必 須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供電比重;「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亦將推廣永續及可再生能源列為優先目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可再生能源與農業電氣化單位在莫斯科的主席是Dmitry Strebkov教授,他也主持EURONETERS太陽能小組的會議,會議中發表數篇報告及教學法,科學家圍坐在圓桌旁交換經驗,對話一直持續到學生研 究展示間。Igor Tyukhov教授研究太陽移動對太陽能板影響的教學法,他也向與會者講解教學法內容及參與者;主辦單位也讓與會人士前往參觀製造太陽能板的實驗室,這些 面板之後組合為太陽能集中器,便可提高電力產量,這個裝罝最高可生產100萬瓦特的電力。 EURONETERS執行委員會會議則由組織主席Spyros Kyritsis教授主持,科學家們同意經少部分修改後,繼續實行原有計畫,他們也以掌聲恭喜成員達成多項成就,包括新完成的數件教學工具、Kiril Popovski及同僚完成的地熱能專書、Strebkov與Tverjanovich完成的太陽能集中器專書、Arbusov與Evdokimov撰寫 有關太陽能光伏(photovoltaics)的著作、Axaopoulos與同僚對太陽能熱轉換的著作等,Vytautas Adomavicius強調氫能對未來的汽車產業發展十分重要,Viktor Bashtovoy教授則表示,只要擁有適當科技,生質能便可有效供應暖氣及發電使用。 Petros Axaopoulos展示太陽能教育軟體,以提升有關可再生能源的教學品質。 Milorad Bojic提及讓學生進行線上實驗的可能性,透過網路讓各研究機構分享實驗過程與成果,學生便不需長途跋涉至其他地區展示研究結果。 這些教學素材廣泛使用在義大利與瑞典多所大學,位於哥斯大黎加聖荷西的聯合國和平大學亦採用相同素材,因為學生相當滿意這些教學法,故執行委員會鼓勵增加更多教學活動。 原文作者:Ljubisa Bojic 校對:Justin

科威特:恐同者的言論

  24 九月 2007

科威特部落客Frankom寫下[Ar]一篇極具措辭強烈的文章,內容表明他對國內同性戀者的態度,以及他覺得該如何處置同志。 他指出: 在我開始今天要談的事情之前,…我會向各位證明,我就是個種族主義者,沒錯,就是個極端的種族主義者,我不是要談黑人或白 人,也不是要聊印度人或是埃及村民,這都不是我今天要討論的歧視,我要談的這群人現在已集結成社團,還獲得大國支持,他們真的有權力與義務!他們竟都跟我 們一樣有權生活在這世界上!但他們並非奇怪的物種,因為人類只有兩種,沒有第三種,我不想破壞國家與鄰國或友國的關係,也不想談有些國家態度從反對轉為支 持,所以今天我只明確討論在科威特發生的情況。 我們昨天去餐廳吃晚飯,在那個小餐廳接待我們的,是個來自東亞國家的服務生,這個同性戀和我們平常在其他餐廳或購物中心看到的東亞人士不同,他對我 們毫不禮貌!東亞人現在似乎正入侵科威特,許多大公司也依賴他們做行銷和業務工作,是因為他們薪資低嗎?但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因為他們人數愈來愈多,似乎 無論在餐廳、咖啡館、休閒中心、購物商場、超市裡,甚至是家庭幫傭,都會看見來自東亞國家的人。 無論在Hawalli或Salemiya地區,在家中或妓院裡私釀酒品的人數愈來愈多!也有愈來愈多人向科威特年輕人販賣毒品!幫派份子也與日 俱增,…因為國內同性戀增加,許多年輕人都找他們解決性需求,因為他們要價比較低,情況愈來愈危險,因為其中有些人是愛滋病帶原者,而且許多人都待在科威 特,因為我國並未要求篩檢。我當然不只針對那些同志愛滋病患,還有其他同性戀來自於科威特、阿拉伯國家或不知名的國家,他們企圖瓦解我國社會,該如何解決 這一切? Frankom提出的「解決之道」,包括將國內同性戀趕至其他容許同志的國家、把同性戀送進警察學校或軍隊或其他,各位也可以看看他這篇文章的回應區,就知道他的第三項解決之道為何。署名「我不是同性戀」的回應則對Frankom言論不滿: 你聽來非常無知,我不是同性戀,但你竟把同性戀當成疾病對待,人們並非計畫成為同志,他們經歷各種遭遇後才變成同志,我的老天! 至於你提到菲律賓人的部分,如果我們把他們都趕走,誰要來做這些工作?科威特人嗎?我很懷疑,人們充滿仇恨與無知,願他們獲得指引並痊癒。 另一位部落客Judy Abbott則表示: 我的天啊,你們真是怪物…有些人就是荷爾蒙出了問題,情感上也有問題,…有些人努力希望別成為同性戀,但結果孤立無援。 原文作者:Amira Al Hussaini 校對:FoolFitz

馬爾地夫:移工受非人待遇

  11 九月 2007

馬爾地夫有許多孟加拉移工,大多從事不具技術專業的勞動工作,他們原本計畫於8月31日在首都馬列(Male)發起抗議活動,以對抗馬國社會逐漸高漲的仇外心理與攻擊事件,但卻因為馬國政府揚言將抗爭者驅逐出境而不得不作罷。 八月時,馬列的幫派份子屢屢攻擊孟加拉移工,北部Kulhudhuffushi島上更有一名男性勞工遭去勢後殘殺身亡,警察宣稱是因性愛而起,並逮捕與被害人一同工作的孟加拉勞工,另外兩起事件中,各有一名孟加拉勞工遭人用鐵鍊鎖在住家旁邊,其中一人遭鎖在樹旁。 孟加拉駐馬爾地夫代表相當關注此事,並表示可能將所有馬國的孟加拉移工召回故鄉。 馬列是座面積僅約兩平方公里的小島,島上移工人數卻超過三萬人,多數來自鄰近的斯里蘭卡、印度與孟加拉,多數非技術專業勞工,大都是為了馬國100美元的月薪而來,所得也是故鄉家人的主要經濟支柱。 在地狹人稠的情況下,馬列的屋宅興建需求極高,房租相對全球各地也昂貴許多,過去15年間因營建業大盛,故需要引進眾多移工。 雖然也有醫師、會計師、教師等專業人士來自外國,馬爾地夫的仇外情結卻大多針對非技術勞工而來,最近也有報告指出,在專供歐洲旅客度假的島嶼出現攻擊外籍勞工事件,但正身處「人間天堂」的觀光客們渾然不知。 仇外心理也與馬列地區的犯罪組織與幫派增加有關,許多馬爾地夫年輕人都對海洛因成癮。 除此之外,雇主對外籍勞工的暴行也令人關注,通常移工薪資低但工時長,居住環境也差,由於馬爾地夫並無勞動法規,就連本地勞工人權亦未獲法律保障,而且國內也未規定最低薪資。 過去便有文獻記錄外籍勞工在馬爾地夫所受的不人道待遇,但情況並未因此好轉,國際人權組織亦公布南亞移工在波斯灣地區的悲慘遭遇,但除了馬國民眾之外,外界鮮有人知道南亞移工也在南亞國家蒙受欺凌。 Jaa批評馬爾地夫社會的仇外心態,也詳實記述移工面對的不人道處境。 馬爾地夫本是個寬容國度,接納並尊重各種人民,但事實卻每下愈況,平等與人性幾乎已不值一文,仇外心理蔓延全國,種族歧視大行其 道,許多人都知道馬國並不尊重與虐待外來者,他們對待這些非技術勞工猶如次於人類的低等生物,我覺得人們普遍認為移工是不會疲倦的機器,沒有任何感情,生 命價值只等於一隻寵物貓! 移工的居所通常只是個鐵皮搭建的窄小空間,通風不佳,很多人猶如沙丁魚罐頭擠在一起,他們在工作場所或街上都遭到騷擾,時常有勞 工因拿不到應得薪資而痛哭,等了好幾個月都沒有半毛錢,也就沒有錢寄回家鄉照顧家人。馬爾地夫對雇主的規範很少,讓雇主有機會日夜剝削勞工,罔顧勞工的健 康情況與生命安全,而且一般工作結束後,還得為雇主完成個人或家庭雜務,移工形同奴隸,只能聽命雇主差遣。 最近報導Kulhudhuffushi島上孟加拉勞工遭謀殺命案時,我國很暢銷的報紙《Haveeru》竟以「所有人(owner)」稱呼死者的雇主,令我非常驚訝,這不就是視移工為奴隸嗎? 因為馬爾地夫政府威脅驅逐出境,讓孟加拉移工不得不放棄示威遊行,執政已28年的總統加堯姆(Maumoon Abdul Gayoom)時常如此,過去也曾透過類似手段逼迫馬國本地抗議群眾噤聲,但是在移工社群靜默的表象下,尤其是孟加拉勞工仍在恐懼中生活。 原文作者:Nihan Zafar 校對:Justin

敘利亞:歷史、文化與認同

  6 九月 2007

本週我們撇開政治,多關注人們生活各種面向。 在這篇充滿情感的文章中,Abu Fares為舊有黎凡特-地中海式的生活型態不再而感傷,而遭他眼中的「新保守主義者」入侵,無論那些人是猶太教及基督教的新保守主義人士,或是新伊斯蘭主義份子,對他而言只是一體的兩面。 海岸邊的夢幻小鎮Tartous已逝,過去30年間已突變為可悲的水泥叢林,社會與文化層面的轉變更為巨大,我們不再是心胸開放的地中海居民,不再積極發掘與接納多樣生活方式,不再清楚劃清政治與宗教的界線;我們曾是個獨特的社群,曾過著高於社經水平的生活,曾面對著神秘海洋、尋找充滿異國色彩的樂趣所在,我們曾樂在生活,沒有階級、政治醜惡,也不在乎各種宗教教條;我們的生活裡也有政治人物和宗教領袖,但民眾對他們的言論都置若罔聞。 除了Abu Fares傷逝之外,「解構生活」部落格的Omar提到社會規範如何逐步收編人們,並以一般敘利亞家庭都會發生的小故事為例: 我母親的朋友趁我去買咖啡的時候,小聲地問我的妻子:你懷孕了沒有? 如果是我一定會回答:「這關你什麼事」,不過因為我的妻子是位有禮女子,便婉轉地向她解釋我們結婚不到兩個月,還想享受兩人時光,想要實現長久夢想四處旅行爾爾… 結果她看著我的妻子說:享受兩人時光?你還覺得自己很年輕嗎?(我的妻子29歲) Wassim探討認同問題,寫下一篇極好文章: 為何如此?我是個敘利亞人嗎?答案是也不是,敘利亞全名為「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但我不再認為自己是個敘利亞民族主義者,更不是阿拉伯民族主義者,這代表我不再是個敘利亞人或阿拉伯人嗎?Maxime Rodinson在著作中很明顯提出「阿拉伯人」議題,但阿拉伯人該如何定義--種族?語言?文化?宗教?每一種似乎都禁不起檢驗,都曾經出現內部質變。但我仍稱自己是個阿拉伯人,在這個以護照決定身分的時代,我有意識地自願做為敘利亞一員,如果我生於哥倫比亞,我就是個哥倫比亞人,這就是我的阿拉伯與敘利亞身份建構方式嗎?似乎是如此,但這不影響認同的重要性或權力,假若人們很高興地接納自我身分,至少對社會安穩是必要之舉。 最後Abu Kareem提供一篇溫暖文章,讓我們也同樣進入內在平和的狀態… 上週日早晨,我打電話給人在貝魯特的父親,恭祝他八十歲大壽。我們說了幾句話,他可以跟我聊幾個小時的政治話題,但很不擅長與兒子交流情感,他謝謝我打了電話,說了再見後就把話筒交給我母親,我聽出父親的聲音有些不同,看來他很高興接到電話。 原文作者:Yazan Badran 校對:FoolFitz

印尼:兒童綁架勒贖

  3 九月 2007

印尼民眾都不清楚,究竟歹徒綁架孩童的動機為何,但類似案件在印尼卻愈來愈多,近期最受注目的案例,莫過於經過九天綁架後,4歲的幼稚園女童Raisya獲釋。 因為Raisya是印尼青年實業家社團主席Ali Said之女,讓她比其他遭綁孩童獲得更多媒體與政府關注,連總統尤多約諾(Susilo Bambang Yudhoyono)也聲明希望歹徒盡快釋放小女孩。 許多學校已加強維護安全,以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但也有些學校認為防範措施已足,Cheetezz指出: 雖然輿論普遍要求校方更加重視校園安全,部分私立學校堅稱已採取適當措施保護學童,毋需另外加強。 例如位於Kelapa Gading的北雅加達國際學校便表示,已擁有全面性的安全防護設施。 校方指稱已派助教隨校車接送學童返家。但該校交通負責人Ibu Ish也表示,學校不負責搭乘私家車回家的學童安全:「如果是由司機載送上下學的學童,必須由家長負責其安全」,而學校已將所有私家車司機的身份列冊,並要求家長聘用新司機時必須通報校方。 另一所貴族學校是甘地紀念國際學校,校長Ashok Pal Singh表示該校已擁有全面性安全設施,但也為頻傳的綁架案進一步加強安全:「學校當然不該是堡壘,但安全確實是本校第一考量,若無安全,我們該如何給予良好教育?所以校內所有位置都在監控範圍內。」 根據《雅加達郵報》報導,歹徒向Raisya的家屬索求1.5億至7億印尼盾(約1.6萬至7.4萬美元)的贖金,值得注意的是,綁票案主嫌是教授Raisya《可蘭經》的教師之夫,故女童與他相當熟識。 原文作者:A. Fatih Syuhud 校對:FoolFitz

英國:多采多姿的諾丁山丘嘉年華會

  1 九月 2007

諾丁山丘嘉年華會中孩童遊行,身著傳統服飾的女孩站在街邊。照片由Cristiano Betta於8月26日星期天拍攝。 今天是英國國定的八月銀行假日(Bank Holiday,八月的最後一個週一,從上個週六起連休三天),這天是個適合戶外活動的豔陽天,也是一年一度的諾丁山丘嘉年華會,它是歐洲最大的加勒比海式嘉年華會,也是世界上夏日最大的節慶活動之一(2006年,不論是參加化裝遊行的表演者或是觀眾,至少有一百萬人參加這場盛會)。 這場活動於1965年發源自,諾丁山丘所在的西倫敦鄰近地區,主要是以各式的加勒比海嘉年華會傳統為主(特別是千里達(Trinidad)的嘉年華會);而從世界各地來到倫敦定居的外國人,他們在追尋自己傳統的音樂和節慶時,也為影響了這個嘉年華。傳統節慶妝扮的舞者沿著3英哩長的遊行路線,在音響和樂團現場演奏音樂的節奏下舞動,成千上百的觀眾享受著嘉年華會的場面,吃著街道旁小販所販賣的食物(像是可以喝到冰涼的椰子水)。這場嘉年華會甚至已延長到2天,在星期一的銀行假日、以及大人的週日假期之前,還有孩童樂團的遊行。 同時,數以千計的職業及業餘攝影愛好者捕捉了這場盛宴的多采多姿和能量。他們也把照片上傳到網路,讓大家都能欣賞。這裡是從Flickr上所選出來今年諾丁山丘嘉年華會的照片。 開始這場眾多加勒比海嘉年華會的是黎明前的J’Ouvert(東加勒比海地區,法文「一天的開始」之意)活動。節慶妝扮的遊行者以泥巴塗抹自己。此照片為Robert P. Byrne於8月26日星期天拍攝,(這裡可以看到更多嘉年華會的照片)。 身著傳統服飾的兒童-在左邊女孩吹著哨子以抓準音樂的節奏。照片由virgorama於8月26日星期天拍攝。(這裡可以看到全部嘉年華會的照片)。 從Ladbroke Grove往下看遊行路線。照片由london emigre於8月26日星期天拍攝。(這裡是他的諾丁山丘嘉年華會相片組) 倘徉在陽光中,或是因為她的傳統服飾而發光發熱?照片由sallylondon於8月26日星期天拍攝。(這裡是他的諾丁山丘嘉年華會照片組) 在諾丁山丘嘉年華會中,千里達的影響力應該是最大的,但這個節慶已為來自其它加勒比海區域國家的倫敦人所慶賀。這位女舞者身著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St. Kitts and Nevis)國旗。照片由virgorama於8月26日星期天拍攝。傳統節慶妝扮的舞者身著其它國家的國旗:蓋亞那人,(Guyanese)照片由Tim Fearn所拍攝;一位千里達女性,照片由Cristiano Betta所拍攝;格瑞那達人的照片(Grenadian),由P*E*T*A所拍攝 Dame Lorraine是千里達嘉年華會中一個傳統的諷刺性角色(譯註)。這個諾丁山丘嘉年華會的版本穿著經過裝飾的流行糖果鞋(Crocs)看起來很舒服。照片由Cristiano Betta於8月27日星期一拍攝。(更多的諾丁山丘嘉年華會照片請看(這裡)。 釋註:根據原文所提供的英文說明,Dame Lorraine是19世紀千里達上流社會的女仕,身著誇張的帽子,載著精緻的珠寶,在化妝舞會通宵優雅的跳舞。奴隸們透過窗戶觀察她們。時至今日,被解 放的奴隸們歡慶著他們的嘉年華會,Dame Lorraine自然成為他們主要的嘲弄對象。 視覺和聽覺的嚮宴:身著傳統服飾的鼓隊生氣勃勃,激起觀眾的興緻。照片由argaritanitz於8月27日星期一拍攝。(更多的諾丁山丘嘉年華會照片請看這裡)。 諾丁山丘嘉年華會一直以來被視為加勒比海的節慶,但今天許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倫敦人也參與其中。這些身著中國傳統服裝的舞者,整齊劃一地帶著扇子。照片由(Betta於8月27日星期一拍攝。 那些面具、那些粉妝、那些羽毛?威尼斯式的?加勒比海人的?還是阿茲提克(Aztec,墨西哥古文明)?都不重要,這就是諾丁山丘。照片由Betta於8月27日星期一拍攝。 文中所提及,以及其他攝影師的照片,請看Flickr上的2007諾丁山丘照片集。 原文作者:Nicholas Laughlin 校對:FoolFi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