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月, 2007

報導 關於 政治 來自 十二月, 2007

(短訊)立陶宛:政治家部落客

  30 十二月 2007

Lituanica 介紹了一個英語部落格,他形容這位前維爾紐斯市市長Artūras Zuokas,「是立陶宛最有公關概念的政治人物。」Lituanica 並期待立陶宛的政治界和輿論界也能跟進,使用英語書寫部落格。 原文作者:Veronica Khokhlova

巴基斯坦:為什麼是布托?巴基斯坦現在怎麼辦?

  29 十二月 2007

自從一個非常強悍、有能力的領導人不再存在後,巴基斯坦與各地的部落圈都湧出大量回應,有些部落客關注法律與秩序問題,提供了個人所見、發生在街道上的暴 力事件,也有許多人注意陷入僵局的選舉、以及隨之而來的延期問題。我們先談談這個議題,有些部落格正在討論布托留給大家思考的問題、巴基斯坦的未來、以及 策劃這起暗殺的嫌犯,雖然蓋達組織已經坦承犯案(譯按:連結失效,但最新消息為蓋達否認刺殺布托)。 Red Diary談到布托成為暗殺目標的原因、以及隨後的暴動。 在一些對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心存同情者的眼中,因為世俗主義者碧娜芝(譯按:即是布托)崛起、並很有可能獲取權力,碧娜芝也隨之成為一個致命的威脅,特別是這些基本教義派在冷戰和阿富汗戰爭以來,便與惡名昭彰的情報局緊密相連,如巴基斯坦內部情報局(ISI, Inter-Services Intelligence),布托變成一個反抗基本教義派的象徵-不論是國內或國外,她代表世俗主義與現代,對抗軍事的退化者與保守趨勢。 有些部落客表示,雖然他們不認同布托的政治理念、或她的政黨-巴基斯坦人民黨(Pakistan Peoples Party),發生這種炸彈攻擊事件是很令人心痛的,也反映出巴基斯坦將遭遇苦難,Muslim Matters稱這起攻擊事件是恐怖主義的表現,他也譴責將暴力作為革命的手段。 不論從宗教上、或其他觀點來看,這是所有人都必須譴責的純粹恐怖主義,如果任何人不認同她的政治理念,可採用適當的途徑,諸如勞 心動筆和她辯論意識形態議題,而非利用這種群眾的悲劇,來讓你不認同的人永遠閉嘴。如果人們不清醒起來,認清以暴力手段復仇是邪惡的(從伊斯蘭或世俗社會 的觀點都是),冤冤相報將讓巴基斯坦陷入萬劫不復。 Ali Eteraz也回應類似的觀點,他在Huffington Post上寫道: 先不談個人對布托的看法(我對她的看法大多是負面的),她是巴基斯坦一個非常世俗觀點的民主領導人,她曾經發表過關於追獵賓拉登的看法,包括應該將邪惡的伊斯蘭教育(madrassa)系統連根拔除,並為自己在1990年代初期任由塔利班組織拿下政權道歉,她的死對巴基斯坦反極端運動來說,是一大衝擊,坦白說,這起事件代表巴基斯坦再也沒有任何反極端主義的民主領導人。 Metroblogging Karachi寫出關於街道上群眾陷入恐慌的細節,Tabish Bhimani則把焦點放在這起悲劇的後果,同時建議人們冒險離開家門時,最好小心一點。 我的重點不在於這些個人或組織犯下一起謀殺案這種凶惡的罪行,或是他們決定了不只巴基斯坦的命運、也決定了人類的命運這些論點,我想說的是,現在什麼都有可能發生,我們不能斷下定論,因為像巴基斯坦這種在國際媒體頗有名聲的國家,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會有其全球效應。 Teeth Maestro持續提供這起事件的最新訊息,並寫下一篇讓人們弔唁布托的哀悼文章。 為了讓線上社群或其他人能表達失去家人的悲傷、並哀悼上千名巴基斯坦人民黨的支持者,我願意起頭弔唁布托,我也會向巴基斯坦人民黨辦公室附上這封哀悼書上的所有人名單。 * 原文作者:Neha Viswanathan * 校對:abstract

安息吧:巴基斯坦的碧娜芝‧布托

  28 十二月 2007

巴基斯坦的碧娜芝‧布托(享年54歳)今日(2007/12/27)稍早於拉瓦爾品第的一場政治集會中遭到暗殺。諷刺的是,依據媒體報導,到處是安全人員的拉瓦爾品第是巴基斯坦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另一個諷刺的地方是,根據一份BBC報導,碧娜芝‧布托幾乎是在和巴基斯坦首任總理同樣遭刺殺的地方被暗殺。 她的遭受暗殺使得巴基斯坦的政治前景進入了一個失序的未來,且有疑問指出,巴基斯坦是否將進入內戰狀態。 碧娜芝‧布托是第一位連任兩次巴基斯坦總理的女性。 對於一個為巴基斯坦民主奮鬥的領袖而言,這是一件悲劇性結局。早從今年她回到巴基斯坦時就有了個錯誤的開始,當時一個炸彈企圖攻擊她從機場返回住家的座車。隨著她的突然去世,巴基斯坦的政治前景再度陷入一個不確定的立足點,下個月的選舉不知是否仍會如期舉行。 碧娜芝·布托,一個具爭議性的領袖。她的政治觀點來自其父親,前巴基斯坦總理,佐勒菲卡爾‧阿里‧布托的影響。貝娜齊爾‧布托,一位經驗豐富的雄辯家及作者,於返回巴基斯坦前她曾求學於英國及美國,其後並加入她父親的政黨,巴基斯坦人民黨 Pakistan's People's Party (PPP) ,並曾擔任巴基斯坦的總理。於Metroblogging Lahore的一位部落客指出「雖然他不支持布托的政治觀點,然這位政治領袖的突然喪生仍是一件悲劇。」 我個人從未支持碧娜芝·布托女士及其政黨 (PPP)。無論如何,這場悲劇凌駕政治或任何其他事,毫無疑問的沒有任何人該死於如此不自然的方式,且是如此可憎的愚蠢原因。如同我們應已瞭解的,命運 都是帶著一絲的諷刺。碧娜芝‧布托是是由於當要離開位於利亞格特花園的一場政治集會時遭到槍傷而死(主要原因);利亞格特花園,不但是以巴基斯坦的首任總 理利亞格特‧阿里‧汗的名字命名,同時也是他遭到一顆子彈謀殺之地。 原文作者: Kamla Bhatt 校對:nairobi

巴基斯坦:碧娜芝布托之死

  28 十二月 2007

碧娜芝布托(Benazir Bhutto)之死震驚了許多來自巴基斯坦或以巴基斯坦為寫作主題的部落客。雖然布托在政治上有所爭議,但她的暗殺卻正是巴基斯坦原本期待戰勝民主倒退之際。 在Metroblogging Islamabad,這篇文章激起一些回響,從不信任到對即將舉行的選舉感到憂心。 對巴基斯坦來說,這個是哀傷的日子,布托不是完美的聖人,但至少她為了民主進程努力。民主再一次隨她而死去。Metroblogging Mumbai向巴基斯坦人民表達哀悼。 Abu Muqawam說當在哀悼碧娜芝布托這件事時,一件重要的事是別忘了她政治的本質。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的人把布托之死弄的聽起來像是一個與穆夏拉夫政權不同的自由民主,這樣的論述讓布托有點像是巴基斯坦的翁山蘇姬。好啊,大家,我們都知道她有雄心富於表現,她上過哈佛和牛津,是英語系媒體的寵兒。但她也受爭議的是南亞歴史上最貪腐的女人。 當一些部落客對碧娜芝布托之死持保留態度時,在All Things Pakistan,Adil Nijam寫道此時此刻,這個事件是一個人道層次的悲劇。 在人道的層次上,這無異是個悲劇。不久之前我提到,在全巴基斯場,也許全世界,最悲劇性的人物是碧娜芝布托的母親努斯拉特·布托 (Nusrat Bhutto)。試想,她的先生遭到殺害(註:Zulfikar Ali Bhutto曾任巴基斯坦總統及總理,1974年因被控涉涉嫌謀殺Ahmed Kasuri被處以絞刑),一個兒子遭到毒害,另一個兒子遭到謀殺,一個女兒可能是死於用藥過量,另一個曾二度出任總理的女兒,在監禁和流放國外之後,最終遭到槍殺。 今天,在震驚之中,我只能想到碧娜芝布托如常人的一面。明天,我才會想到政治。 Chapati Mystery寫道: 在一個歴史綴以政變、謀殺、吊死政治領袖的國家,這無疑的是最血腥的污點。她的自傳名為「天命之女」(the Daughter of Destiny),但她確實不該遭到如她父親和巴基斯坦首任總理Liaqut Ali Khan (註:1951年在會議中遭到一名坐在聽眾席的男子開槍射殺)相同的暗殺結局。這真的是個悲劇,且是一個撕裂國家的突發混亂。 巴基斯坦政策部落格(Pakistan Policy Blog )提供了布托是如何遭到槍殺的細節,以及其他嚴重受傷者的詳細情形。「巴斯斯坦人民黨( the Pakistan People’s Party,PPP)主席在發表演說後離開政黨選舉造勢集會舉行所在地–拉瓦爾品第(Rawalpindi)利亞格勒公園(Liaquat Park),不名人士朝她開3-5槍,其中一槍擊中她的頸部,這名攻擊者隨後引爆炸彈自殺。布托的安全顧問Rehman Malik和布托的一名親近友人Naheed Khan受到重傷。除了布托,另外有超過30人死亡。」 當部落客回應著這場悲劇,還有些人表達這將引發街頭暴力和示威的憂慮。Metroblogging Karachi 報導政府機關關閉,人們急忙回家。一名評論家指出外面可以聽到槍聲。The Pakistani Spectator寫道「在拉瓦爾品第的其它地區像是法札巴德( Faizabad)、薩達爾(Saddar)和穆里路(Murree Road),憤怒的群眾燒毀商店和車輛,大喊反對恐怖份子的口號。」 原文作者:Neha Viswanathan 校對:nairobi

加勒比海:暴力加劇?

  27 十二月 2007

我們是否身處在一個比過往更暴力的世界?有些人認為如此,有些人覺得只是暴力事件廣受報導,今年稍早,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加勒比海地區可能是全球謀殺率最高的區域,也嚴重影響經濟成長,許多加勒比海部落客都在討論此事,這個話題也跨越了疆界、經濟與區域政治… Living in Barbados談及區域整體犯罪情況: 多數加勒比海國家與他國關係長久和平,只有少數國家曾真正與他國交戰,然而,我們如今也發現我們自己漸漸陷入了戰爭狀態。 對於出生地牙買加犯罪率日增,他也感到憂心忡忡: 若各位不清楚暴力犯罪對社會有何影響,來牙買加看看吧,高居全球之冠的謀殺率,以及各種暴行,不僅讓國家傷痕累累,也衝擊了人們生活的方式。 巴哈馬發生兩起的重大謀殺案之際,Bahama Pundit的Craig Butler認為,我們正處於「痛苦時刻」: 我國必須先找出問題的本質,才能有效處理,我認為教育與身處邊緣的年輕人受教育不足才是關鍵,我認為人們若未接受訓練,便無法思考與做出理智決定,變得容易受騙受誘惑,就我國而言,要靠犯罪奪得金錢太輕鬆愜意了。 同樣出身巴哈馬的部落客Nicolette Bethel寫道: 人們對社會有著各種恐懼,我的電子郵件信箱裡,每天都會傳來最新社會新聞的郵件,每一封的焦點都是暴力犯罪,有一封還不時更新我國犯罪率數字,還有的郵件頭條標題會出現火炎動畫符號讓你不得不注意,無論是談話節目或報章雜誌,都不斷提醒我們犯罪率有多高。 在分析巴哈馬治安情況時,她也提到多項研究指出:「當一個社會的信仰愈虔誠,也愈暴力。」 跟其他的部落客一樣,巴哈馬大學新聞系教授Daniel Henrich準備要以實際行動來做出改變。他架構出「打擊巴哈馬社會犯罪事件在危險青少年族群中激增」的策略。 就連國家元首也無法免於暴力威脅,A Limey In Bermuda「對總理收到裝有子彈的恐嚇信感到害怕」,也對於政治人物隨後的反應感覺不快。 我懷疑警方怎能那麼快公開宣稱寄件者身份。計件者可能是不滿政府的瘋狂在野黨支持者,也可能是執政聯盟內不同黨派的支持者,政治人物及其支持者應停止向下沉淪,停止對彼此的不信任。 對於國際人權日遊行人士遭暴力對待,古巴部落客也有很多話想說,牙買加的Francis Wade則試圖找出暴力犯罪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關係,家暴現象在加勒比海諸國十分普遍,Stella Ramsaroop則從蓋亞那觀點看待此事。 千里達與托巴哥的部落客對於國內犯罪率如螺旋般向上爬升也有許多想法,Jumbie's Watch張貼當地媒體頭版照片,並提出以下看法: 這就是犯罪對千里達與托巴哥人民造成的影響,這些是充滿著悲傷、痛苦與絕望的面容。 Ramblings and Reason承認「治安情況不佳,犯罪數字也不容否認…如此糟糕的景象!如此可怕的數據!」,她也在思索媒體如何影響了人們看待暴力問題的角度。 Now Is Wow表示:「過去當看見橫屍街頭的照片,人們感到恐懼又驚訝,但遺憾的是,現在我們全國上下都『已經習慣了』。」 若當地部落客的反應可以做為指標,加勒比海人民顯然不希望「習慣如此」,但Ramblings and Reason感嘆「我們已屈服於恐懼」。 犯罪猖獗迫使教會調整午夜彌撒時間,神父也拒絕謀殺案目擊者前去教堂,人們開始注意哪些地方能夠安全的喝杯小酒,哪種人可能搶劫我們,讓民眾全都躲回安全處,使人與人愈來愈疏離。 原文作者:Janine Mendes-Franco 校對:Portnoy

俄羅斯:總統人選底定?

  26 十二月 2007

一年半前,俄羅斯部落客若想對著熊大叫,一定得去動物園才行,現在他們完全不用離開電腦前,因為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已打算支持第一副總理梅德維捷夫(Dmitry Medvedev)角逐2008年總統大位。 梅德維捷夫的姓氏(Medvedev)字源出於俄文的「熊」(medved),Yandex Blogs(RUS)便列出超過1500篇關於批評梅德維捷夫(RUS)的文章,另外1400篇文章則比較客氣[RUS],稱他是總統「繼承人」。 以英文書寫的俄羅斯部落客也在討論此事,先前都在猜測誰可能是下任俄羅斯總統,以下是部分反應。 Mark MacKinnon's Blog: 恭賀梅德維捷夫總統,當然選舉這個形式還是要做,不過他已篤定當選,除非克里姆林宮內決策又出現大轉彎,否則普廷欽點者肯定能過關,自由派的在野黨已自毀前程,無法團結一心,竟派出三人參加明年四月大選。 梅德維捷夫一切都是拜普廷之賜,若普廷開口要當總理,或是要他放棄總統職位,梅德維捷夫都會照辦。 Ruminations on Russia: 終章抑或序曲 Google News現在有108個條目,都宣布梅德維捷夫已成為執政黨與親政府政黨共推的總統候選人,許多人都認為這是好事。 但一切太簡單了,事情不會就這樣結束,反而是意想不到的面向,今年夏末的傳言指出,梅德維捷夫被查察正在積極布置勢力,以坐享好處繼續掌控重要職位(GAZP),但應不會成為總統候選人。 Sean's Russia Blog: 故事尚未了結,未來還有更多值得討論之事,但光是在初期,有件事已是再明白不過,無論普廷用何方式強調他會卸下總統職位,批評者也不可能輕易饒過他,正如Michael Corleone在電影《教父第三集》所言:「當我以為自己已是局外人,他們還不斷將我拉回局內。」 Siberian Light: 我開始在想,究竟梅德維捷夫能否擔此重任,成為領導俄羅斯的總統,而讓普廷進入半退休狀態,我相信許多人和我心有同感。 梅德維捷夫對普廷高度忠誠,代表他當選後不太可能對付普廷,就像2000年普廷就任總統前沒沒無聞,外界對梅德維捷夫也知之甚微,沒有權力基礎,又夾在派系交戰之間,或許這正是團結各方的最佳人選… Perspectives on the New Russia: 四,俄羅斯部落客圈對此事有所回應,有些充滿嘲諷語氣,幾位部落客認為普廷之所以挑選梅德維捷夫接班,因為他是唯一比普廷矮的人選,其他人則認為,這場選舉等於是投票支持由國營石油公司來擔任新總統。 五,梅德維捷夫說話溫和,尤其與其他更具領袖魅力的候選人相較,他顯得格外木然,但其實梅德維捷夫年少時非常喜歡黑色安息日、深紫色、齊柏林飛船等搖滾樂團,據報導他也很喜歡黑膠唱片錄音。 The Accidential Russophile: 我十分懷疑此事是否會對俄國企業方向有任何改變,梅德維捷夫擁有豐富營商經驗與特質,而俄羅斯也正是個崛起中的企業國家,多數分析師認為梅德維捷夫是個自由派人物,但我不同意,他只是跟一般的俄國人不同,不會脫口顯露出他的本性。 梅德維捷夫不是個憑直覺行事的人物,也不會讓部落客輕易寫下「他是個法西斯」的簡單評語,更不可能出現與某位王子光著上半身釣魚的畫面,也不太可能親吻孩童的肚子。 簡而言之,他是個專業人士。 Scraps of Moscow: 俄羅斯股市應聲上揚, 由梅德維捷夫擔任董事長的的國營石油公司股價上漲3%,我必須說,在不完美的俄國政壇裡,政權平穩轉移給梅德維捷夫,或許是維繫俄國成長與穩定的最好方 式,早自進入國營石油公司之前,梅德維捷夫便已涉足商界,九零年代他擔任SPB木材公司Ilim Pulp的法務主管,也符合多數人對他的評價:「溫和自由派/技術官僚」。 市場對此事反應正面,顯示社會樂見政局接班態勢變得明朗。 展望未來的對美國關係,或許這同樣是好事一椿,一方面俄美兩國都以發展經濟為目標,另一方面梅德維捷夫不若伊凡諾夫(Sergei Ivanov)鷹派色彩濃厚,但誰也無法確知未來發展,過去幾個月充滿意外,之後幾個月應該亦復如是。...

哈薩克:政制符合歐洲標準?

  26 十二月 2007

哈薩克部落格圈最近主要話題仍是政治,當地政制屢見爭議,也愈來愈像蘇聯時期制度,人權記錄也仍舊低落,但然歐洲主要推動民主的「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主席,卻由哈薩克擔任。 外界許多人揣測,獨立國家國協愈來愈像個「獨裁者俱樂部」,成員國領袖不時相互交換處理媒體與選舉的方式與經驗,b-ryskulov指出,俄羅斯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數週前的電視訪談中,兩度特別讚揚哈薩克的發展,尤其支持哈國總統納札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 他表示[ru]:「為了某些原因,普廷在與其他鄰國比較時特別將哈薩克提出來,這個畫面會在精心策畫的電視節目上播出,讓我懷疑這並不是脫口而出的即興言論。」 Slavasay回顧[ru]哈薩克高層官員的資歷,注意到許多官員都是遭總統大規模任命與撤換,他認為:「如此調整內閣比較容易」,他也提到,哈薩克與俄羅斯不同,現任或前任情報機關官員較少進入行政單位任職,他指出:「情報人員入政府,最著名的例子是現流亡在外的前總理卡赫澤汀(Akezhan Kazhegeldin),據傳現任總理馬西莫夫(Karim Masimov)也出身情報組織,不過他完全否認。」 儘管哈薩克2005年與2007年選舉顯有瑕疵,「終身總統制」等修憲結果也受人質疑,但該國仍贏得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主席之位,Kzblog指出:「這已是正式結果,哈薩克先前爭取2009年主席未果,卻將於2010年擔任主席,官方通訊社也只報喜不報憂」。「人權觀察組織」亦發布新聞稿,譴責這項決定,認為哈薩克並未達到該組織的要求。 Joshua Foust也分析此事,一方面哈薩克人權與民主記錄貧乏,卻能擔任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主席,確實具有爭議性,他認為這種所有有關此事的外交協調是樁「醜陋的交易」。Slavasay也認為[ru]:「2010年主席之位已底定,哈薩克現在得非常努力,才能讓外界未來相信他能榮之重任」。Adam-kesher則覺得,「這是哈薩克外交人員的大勝利,也是該組織的大挫敗」,Adam-kesher看法很悲觀: 哈薩克又承諾在2008年要改革,包括媒體法規、誹謗罪除罪化與選舉法規自由化,不過人們對此新聞的反應通常是失望與迷惑,哈薩克以前也曾承諾改革,但後來沒落實,此次機會也不大,但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的聲譽已毀於一旦。 Epolet以不同的觀點看待[ru] 此事,認為哈薩克現任總統很在意形象問題,他指出:「2010年哈薩克擔任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主席時,正好也是總統納札巴耶夫的七十歲大壽,屆時將有大規 模慶祝活動,而2008年的主要活動,則是國家遷都阿斯塔納(Astana)十週年,這將形同是2010年的預演,而且十週年慶祝日也選在總統生日當 天。」 本文英文版同時刊載於neweurasia 原文作者:Adil Nurmakov 校對:Portnoy

特別報導:2007峇里島全球氣候變化會議

  25 十二月 2007

今天起,全球領袖、社運人士與學生將聚集在印尼峇里島,共同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此次大會,是緊隨著2007年9月於紐約舉辦的聯合國高層環境會議,當時全球之聲曾做了相關報導,認為其中一些討論將可把其熱烈氣勢帶至峇里島會議。紐約會議中,幾乎全體同意,氣候變化是一個重要緊迫的全球議題,需要大家共同的投入與行動。 當會議開始,延續京都議定書的期待正在傳開,全球之聲環境主題將特別突顯世界各地部落客對環境變化的想法,他們的意見以及解決此問題的建議。什麼東西塑造了環境變化的政治氛圍?部落客們是否對峇里島會議的協商前景樂觀?全球層次的討論,與在地之間又有什麼關聯?最後,全球之聲創建了一個特別報導頁面,聯播全球環境議題的部落格消息,本網頁也會連結至全球之聲部落客有關環境的詳細報導。 除了2007年峇里島里大會的報導,12月8日星期六為全球氣候變化行動日,世界各地都有抗議行動,我們希望屆時可以全面整理各國公民媒體的相關報導資訊。 原文作者:Juliana Rotich 校對:Portnoy

伊朗: 左派學生遭逮捕

  24 十二月 2007

伊朗政府上週於德黑蘭及馬贊德蘭(Mazandaran)逮捕多名左派學生。此舉也許是一項先發制人手段,意在阻止左派學生團體「自由平等學生 會」,藉由其部落格通報世界關於名為「學生日」(16 Azar)的抗議活動,並使其無法於伊朗多所遭受威脅的大學裡,組織爭取和平、平等及自由的集會。 來自azady-barabary-01.blogspot.com 的照片 至少有三項關於此左派學生運動的有趣事實。首先第一點,自1980年代上千名左翼激進份子遭大規模處決後,馬克思/社會主義理想仍能於伊朗發生影響力;第二點,對社會主義派學生的鎮壓,竟是發生在一個與查維茲(Hugo Chavez)及奧爾特加(Daniel Ortega)等拉丁美洲社會主義領導者有密切關係的國家;第三點,此運動須倚賴部落格作為聯繫及組織之媒介。 和平、平等及自由 隸屬左派學生團體的Barabary Azadi(意為「平等自由」)部落格寫到:當局於學生們準備在十二月二日進行抗議活動前,開始逮捕在德黑蘭的活動成員: 激進的左翼份子在星期二於德黑蘭大學的工程學院前發動抗議活動,學生們以高唱革命歌曲的方式進行;學生舉著寫有其訴求及目的的海 報及標語。包含「學校不是軍營」、「女性自由是社會的自由」、「拒絕戰爭」、「將髒手從伊朗人民的身上挪開」、「釋放政治犯」、「還有其他選擇方式」、 「釋放我們的同儕」、「學生運動和工人及女權運動聯盟」、「我們要求獨立公會」等。 他們並在部落格裡公佈已遭逮捕的學生名單,並誓言無論多少人遭逮捕,此運動將如期進行。 據學生委員會的人權報導部落格,Schhr,報導[Fa],受監禁學生的親友正擔心學生們的待遇,他們大多數被留置於惡名昭彰之艾文監獄裡的隔離室內,情報單位告知學生家人,他們能夠拘留學生九十天而無須提供關於學生的任何資訊。 退步至八零年代? 屬於伊朗北部馬贊德蘭之左派學生團體的Mbulletin 部落格說,五名學生遭到逮捕,讓他們回想起上千名左派激進份子於伊朗被逮捕並處決的八零年代[Fa]: 一旦伊斯蘭共和國情報單位更多的錯誤計算,加之「自由平等學生會」於全國不同大學內組織學生日抗議活動、示威者會聲援遭拘禁學 生。德黑蘭、設拉子、Ahwaz、Mashad、Isfahan、Sanandaj 以及 Mazandaran等地大學生們,呼籲政府釋放他們的同儕。 銬上鎖鏈的眾星 Salam Demokrat 說[Fa],學生們已被移送至艾文監獄,許多像是勞工及女性維權人士等政治犯亦囚禁於此。此部落格評道:艾文監獄現在可是「眾星雲集」。 原文作者:Hamid Tehrani 譯者:tzuche 校對:FoolFitz

(短訊)俄羅斯:風雲人物計劃

  22 十二月 2007

部落格「新俄羅斯觀點」認為,美國《時代雜誌》今年將俄國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選為年度風雲人物,「是項對美俄兩國政治及媒體菁英皆有利的成功計謀,但此舉是否符合兩國人民利益,這個問題就留待各位讀者自行評斷了。」

哈薩克:經濟危機之後

  21 十二月 2007

作者註:除Steve LeVine之外,本文其餘所有超連結均連至俄語文章。 無論是小型經濟或金融危機,或是政府所言的「導正市場行為」,哈薩克度過此次事件後,部落客仍不斷討論後續效應。 Sarimov表示,哈薩克金融業年會已無限期延後,國家銀行主席Saidenov解釋:「因為總統下了指示,所以情況很明顯,銀行業的任務也很明顯,不需要再開會討論」。這種抑制言論的決定讓Sarimove很擔心,「銀行家都嚇得不敢說話」,也預估明年政治還會倒退。 syndikator 探討政府把貧窮線訂為日常支出百分之四十的水準。很明願的,如果賺不到維生薪資的40%,我是難以維持生計的。,若我勉強賺到薪資43%好了,按政府的標準,我仍不能算是窮人,可惡的法令! 而WOndernews 質疑近來哈薩克房地產風波的根源。他聽到了一個網路上偶然走漏但已被查禁的資料,一段竊聽的電話錄音。2007年8月間,某位政府高官為執政黨招募國會競選經費。捐錢的企業正巧都是國內主要的二大建設公司。「也許這就是房貸市場破產的原因?」他憤怒地質疑。 Xxrock討論另 一項議題,政府最近查緝哈薩克最大城市阿拉木圖(Almaty)附近國家公園的違建別墅,他表示:「官員貪污早已是個公開的秘密,但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所 有證據都顯示,土地任意贈予高層官員明顯違法,可是只有威脅權力核心的官員遭到法辦」,檢察官竟然決定不起訴部分犯案官員。 Steve LeVine總是熱衷於觀察哈薩克等裏海國家的石油業發展,他指出,最近雪弗龍(Chevron)與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等大企業陸續讓步,代表石油大公司在哈薩克的影響力逐漸下滑,他表示:「多年來兩家公司都展現強硬態度,如今卻立場軟化,乖乖付出3.09億美元的環境污染罰金」,他也認為,義大利的Eni代表全球許多石油大公司與哈薩克談判,將盡力滿足政府要求,以取得該國廣大油田的開發權。 原文作者:Adil Nurmakov 校對:nairobi

中亞:重新思考歐盟策略

  16 十二月 2007

Bordersca分析了「歐盟對中亞的策略」,歐盟自今年夏天採用這項策略,Bordersca認為,歐盟似乎並未將中亞視為優先處理地區。 這是一份名為「歐盟中亞策略」的文件,歐盟自今年夏天開始採用,你能在這裡(pdf)看到全文。有些專家認為,這並不是一套策略,因為它並未提供對中亞地區的任何專業分析、或是歐盟的策略轉變。 主旨在於: 1)安全與穩定 辯論之點: 在中亞,什麼叫安全與穩定?是指投入警力與軍力、或是設立強大的社會安全機構? 在社會制度貧弱、在位者卻具有強大性格的國家內,出現任何政權轉移,這就叫不穩定、不安全。 2)人權、法律制度、管理良好以及民主化 辯論之點: 該看政府還是市民社會?中亞的政府很強勢,市民社會相當弱勢 推展民主或是只與民主國家合作?有些人認為,民主與法律制度是歐洲進入該地的前提要件,所以如果沒有法律制度,歐盟很少進入,所以值得問 歐盟何時會介入中亞嗎?中亞常以美國為良好範例,美國花費了兩百年,才有今天的位置,這代表歐盟必須要等到兩百年後,才開始和中亞的民主政權打交道嗎? 3)青年與教育 夠清楚了,孩子就是未來,如果我們不喜歡當前的菁英,我們會等待下一代來到,如果有機會在大學體系中教育他們,如此一來他們就能知道我們是誰、並在稍晚幾年支持歐盟的政策。 Erasmus Mundus(譯按:中文版可見此)和Tempus對你們來說可能會有用 4)經濟貿易發展與投資 這的確是神奇的字眼 歐盟的承諾:支持中亞加入WTO,支持各種財經改革,也會提供貿易相關的技術協助,以及針對特定物品提供一頁長的貸款 5)能源與運輸 歐盟-多樣化的能源供給與能源安全 中亞-主要販賣能源 發展地區基礎建設-運輸 中亞地區如何從這整個交易中獲利?只有哈薩克和土庫曼擁有足以自誇的天然資源,烏茲別克可能少一點,吉爾吉斯與塔吉克則幾乎沒有天然資源,歐盟所提出的這項能源安全計畫會不會反而增加中亞國家與歐盟之間的歧異? 6)環境永續與水資源的管理 水資源的管理 促進地區合作 升級預防自然災害相關設備 7)共同威脅(恐怖主義、毒品以及邊界管理等) 歐盟中亞邊界管理專案(BOMCA)的焦點:履行整合邊界管理(IBM, Integrated Border Management) 與歐盟安全合作組織(OSCE)合作打擊毒品等 以上目標都必須以7億5000萬歐元達成,聽起來是不小數目,但這是六年的總預算,也就是從2007年到2013年,若將7億5000萬歐元分成六 等分、再除以五(中亞國家數目),這個簡單的算式顯現出中亞每年將分到1億2500萬歐元,也就是中亞國家每年分到2500萬歐元,這樣還多嗎?這只顯現 出中亞仍不在歐盟優先名單之列,2007年上半年可能是,但下半年歐盟輪值國主席換人後,中亞再也不是焦點。 原文作者:Adil Nurmakov 校對:nairo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