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ard · 四月, 2007

最新文章 Leonard 來自 四月, 2007

(短訊)日本:為何不用支票?

  29 四月 2007

「日本法律部落格」的Joe試圖解釋,為何日本和許多國家不同,人們鮮少使用支票:「日本有關付款的法律制度完備,一如美國或歐洲國家,但如果一生都住在日本,除非要支付海外帳款,很可能永遠都不會用到支票。」 --- (譯註)原文的Joe認為,日本人少有支票之因有二:第一,人們已習慣使用銀行間匯款的制度,第二,犯罪率低,讓民眾安心隨身攜帶大筆現鈔,而不擔心遭搶。

衣索比亞: 抗議對女性的暴力

  27 四月 2007

校對:abstract 4月14日,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的梅克爾廣場上舉行一場遊行,希望突顯該國女性仍面臨暴力威脅,需要更多行動才能保護女性人身安全,遊行主辦 單位包括衣索比亞女性律師協會、加拿大國際發展局、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當地司法部與女性部亦提供支持。事件起因為女子梅蒂(Kamilat Mehdi)於某夜與兩名姐妹一同走路回家,突然有名男子從暗影中竄出,朝她的臉部潑灑硫酸,路透社的報導指出:「雖然這只是個案,但已震驚衣索比亞冷漠保守的社會,也暴露出對女性暴力相向的潛在文化。」 以下影片記錄一場遊行過程,希望提升社會對司法保護女性遠離暴力的了解與支持,海報以衣索比亞官方語言寫就,並支持修法制裁暴力與性騷擾。

(短訊)阿根廷:圍牆能否解決問題?

  26 四月 2007

部落格GoodAirs的Ian提到,愈來愈多人選擇住在「區域型住宅」,在房屋群落外築起圍牆與鐵絲網,雖然看似較有保障,但這種住宅區平均每三天就會出現一椿搶案,所以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安全,而且這種設計還有另一項缺點,在區域型住宅內,孩童生活在自行建構的泡泡之中,完全與現實世界隔絕。

(短訊)墨西哥:墮胎討論再起

  26 四月 2007

墨西哥國會最近決定讓墮胎合法,由於許多民眾信奉天主教,這項決議讓他們大為光火,Ciudad de Mexico[ES]等部落客同時呈現兩造說法,但也質疑「為何不讓此事開放公眾論辯?」,或直接透過公投讓人民裁決,也有些部落客如Goleech[ES]「支持墮胎除罪化,但不代表支持墮胎」,也希望社會對此有更多討論與論辯空間。

(短訊)卡達:社會七大奇蹟

  26 四月 2007

卡達部落客Hamlet提及國內七大奇蹟,其中包括:「第二號奇蹟:『人脈決定一切』,就算你擁有對的證照、工作資歷、教育背景…等等,但如果沒有認識對的人,一切都是罔然,根本不可能得到合理的職位,這個現象非常普遍,阿拉伯人甚至還為此創造新字『wasta』。」 --- (譯註)原文內所提到的七大奇蹟包括:第一,出身地決定一切,只要來自西方英語國家,再差的人都是寶,只要來自亞洲或非洲,再好的人都是草;第二,人脈決定一切;第三,性別決定一切,女性薪資一定比男性低,就算資歷、背景、身份、教育旗鼓相當,只要性別不正確,同工當然不同酬;第四,做得愈多,領得愈少,最好的工作地方是政府單位,因為做得最少,領得最多;第五,待得愈久,領得愈少,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剛自海外前來卡達的同事薪水當然比較高;第六,勞工法,沒有人仔細看過勞工法,公務員的福利好得令人眼紅,民營企業的待遇簡直像19世紀奴隸法重現;第七,從沒有人想改變上述奇蹟!

黎巴嫩:猶記內戰

  25 四月 2007

校對:nausicaa 1975年4月13日為黎巴嫩內戰開戰日,戰火蔓延15年,至1990年簽署塔伊夫協定(Taif agreement)正式結束,超過15萬人死亡,數十萬人受傷或流離失所,國內幾乎每個人都受到影響,本地團體與組織以各種活動紀念這一天,不僅提醒人們戰爭的傷痛,也希望憾事不再重演。由於今日國內各政治團體關係緊繃,猶如七零年代開戰前情況再現,使這些紀念活動益形重要。 以下羅列部分討論與提及相關問題的部落格文章。 在這篇文章中,Blacksmith Jade提及有篇報導訪問三位目前的領袖,他們在內戰期間都是武裝份子領導人,這份報紙詢問他們是否對戰爭期間行為有所懊悔與歉意,三人除捍衛自己的立場外,他們的回答也相當有意思,或許也能從中揣測不久的將來可能發生什麼事。 部落客Sietske in Beiroet提到貝魯特最近出現一個團體,自稱為「黎巴嫩女性公民和平組織」,並張貼她們所散發的一張傳單內容,其中呼籲女性盡力阻止暴力重現,她也提到黎巴嫩人如何稱呼這場內戰: 黎巴嫩人使用阿拉伯文交談時,總是以「那次事件」稱呼,「內戰」是西方所創造的詞語,城鎮內或許某個地區有戰火,但其他地區依然生活如常。 在這篇文章裡,Courtney C. Radsch論及內戰的起因,也呼籲領袖努力避免內戰再起: 4月13日是黎巴嫩血腥內戰開戰32週年紀念,讓這個國家不再是中東巴黎,而是受宗教暴力摧殘的烽火之地,美國與黎巴嫩的政治人物應在這天反省內戰的前因後果,並學著記取歷史教訓,以免現今緊張的政治局勢再度引爆戰火,也要努力讓伊拉克內戰不會如黎巴嫩當年一樣漫無止盡。 Skylark[AR]張貼一首詩,其中告誡人民挑起戰端前因謹慎三思,他也貼出貝魯特在內戰中的情景照片,並提供更多照片的超連結。 M Barbay則提供長14分鐘的影片,回顧過去卅年的黎巴嫩歷史,希望尋求終結戰爭再來的方法。 Angry Anarchist則提出看待戰爭的不同觀點,她首先指出: 內戰爆發已屆32週年,但所有戰犯、軍隊、屠夫仍逍遙法外,更糟的是,這些人有很多都控制了政黨與政府部門。 她之後認為: 我們應摧毀內戰神話,不只是要拆解,而是要摧毀,儘管歷史經驗已為明證,有些人仍堅持姑息態度終究能拆解這項神話,但這只會鼓勵人們討論內戰,進而再度發動內戰,且對外只會重覆同樣的、與自身立場一致的官方說法。 除此之外,MFL也寫下一篇文章,總結其他人總結的任何內戰引爆原因,其中也包括黎巴嫩內戰,或者是部分黎巴嫩人口中所說的「那次事件」。

玻利維亞:出走大不易

  24 四月 2007

校對:Justin 由於歐盟的新措施實施日期逼近,讓玻利維亞最近湧現出走潮,自4月1日起,玻國民眾必須申請簽證才可進入歐洲,故無法再如過去般輕易前往西班牙等國謀職,由於新制近在眼前,許多人急著前往旅行社,訂購下一班前往馬德里的機票,但也因此引發諸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來自Cochabamba的部落客Violeta在部落格Desnudate![ES]裡,提到許多人選擇遠離家園的情況: 玻利維亞人若要「逃離」故鄉追尋歐洲夢,3月31日是最後截止時間,許多前往西班牙多年的玻國人認為,尤其前往該國之後,能夠獲得更好的經濟條件、「更美好的生活」,也確定自己永不會回到玻利維亞,不會回到這個貧困、發展不足、毫無機會的國度。 在這股熱潮中,許多無知人士也趁機會占消費者的便宜,代號為MABB的Miguel Buitrago在他的部落格裡說到這件事: 最糟的是,許多旅行業者利用人民的焦慮,藉機超賣機票,後來軍方在政府命令之下,出面宣布將提供飛機將民眾載往巴西搭乘轉機,但民眾除了原已付出1200美元至3000美元不等的機票之外,還得再花390美元。 這場混亂起源於Lloyd Aéreo Boliviano (LAB)航空公司留下的爛攤子,該公司自去年起便出現財務困難,但仍超賣許多前往馬德里的機位,而且更可惡的是,這些班機原訂於4月1日之前不久起飛,但卻以燃料不足為由臨時取消,導致許多旅客的歐洲夢破碎,航空公司管理階層因此遭到受押。 Andres Pucci列出該公司搖搖欲墜的原因[ES],包括VASP與Tito Asbun管理不當、政府無意化解危機、燃料價格不斷攀升等,消費者在全國各地機場抗議,航空公司員工也抗議薪水遲遲未發,無力改善公司現況,LAB員工最近也再架設了一個部落格名為「對LAB表達意見」,Carlos Gustavo Machicado Salas在部落格Guccio's[ES]裡寫道,這間南美洲歷史最悠久的航空公司離關門時間恐怕已屈指可數。 去年今日 LAB航空公司去年此時也同樣是新聞焦點,員工占據Cochabamba的機場跑道,讓抗爭進入另一個階段,當時一名部落客認為:「如果奇蹟並未很快發生,結局大約幾天或幾個禮拜後就會出現」,時隔一年,這個說法依然適用。

亞美尼亞:暗殺與爆炸案頻傳

  24 四月 2007

校對:mountaineer 亞美尼亞近來幾乎失控,爆炸案、槍擊案與暗殺事件接連發生。   根據Kornelij Glas[RU]的報導,親總統的「亞美尼亞繁榮黨」兩間辦公室在4月12日遭爆炸攻擊,該黨也積極參與5月12日國會選舉,爆炸地點位於首都埃里溫的Zeytun區與Avan區,之後其他部落客也迅速跟進詳盡報導,包括Oneworld Multimedia與Hyelog,Oneworld Multimedia的Soon Onnik Krikoryan隨後提供爆炸地點的照片與評論: 幾乎所有首都人民都將矛頭指向執政的共和黨,不過也有少數人認為此次是假爆炸案,要讓人相信兩黨之間裂痕甚深,也可能是亞美尼亞繁榮黨自行製造爆案,但是如我所言,多數人覺得這是共和黨所為,執政黨則全盤否認。 部落客們在思考究竟暗殺行動會到什麼程度,Armenia Blog將今日的亞美尼亞對比80年前的芝加哥,並引用ArmeniaNow的資料,列出近來受注目的暗殺事件: 4月9日發生Gyumri市市長的暗殺行動,造成三死三傷,這是過去一年以來,第八次受矚目的公共攻擊事件,而至今只有兩人遭到逮捕,也沒有人遭判刑定讞。 JLiving notes[RU]寫到針對國會議員候選人的攻擊事件,Hakob Hakobyan (Choit) 的座車在午夜遭槍擊,Sousanna Haroutyunyan的競選辦公室也遭縱火。 Kornelij Glas[RU]在他第七份競選文宣裡指出,在亞美尼亞,「Kalashnikov(AK)槍枝已成為最熱門的競選工具」。 這些數據相當可怕,幾乎讓今年選舉成為亞美尼亞自1991年獨立以來,最危險的一段時間,…而且官方公告的競選時間從4月8日才剛開始! 相片由E-channel提供,經許可後使用。

(短訊)斐濟:首次部落客聚會

  21 四月 2007

部落格「數位斐濟」寫道,他們在首都蘇瓦首次舉辦部落客聚會,雖然與會者不多(總共只有三人),但他們依然「聊得很愉快,話題天南地北,包括政治、家庭背景、計程車司機、Hi5社群網站等,噢,當然也包括寫部落格。」

(短訊)泰國:要求讓電影自由

  21 四月 2007

部落格「泰國自由反審查聯盟」(Freedom Against Censorship Thailand)呼籲立法機關與政府,應該讓泰國電影不再受審查單位的箝制:「我們要求立法機關下令,將電影列入大眾媒體範疇,讓這個產業不再受政府干預與限制,其他如廣播、電視和報紙等大眾媒體早已自由開放許多。」

印度:虐童、社會分裂與海外僑民

  21 四月 2007

校對:abstract 幾天前有篇關於孩童性侵的研究在印度發表,研究結果令人感到相當難過,如各位記得Mira Nair所執導的電影《雨季的婚禮》(The Monsoon Wedding)中,核心議題即為印度虐童的情況,這可能也是首度由主流製片公司觸碰此項禁忌話題。 Instablogs的Pooja寫道: 我們長期高舉虛假的印度家庭價值榮耀,現在證實只是一場迷思,醜陋的現實已揭露,印度半數孩童受到某種形式的虐待… 這篇報告提供的虐童數據令人心驚,顯示在17000名孩童中,53%都面臨不同形式的性虐待,這也是首次政府如此認真調查虐童議題。   (圖片由Matthieu提供) 但另一名部落客Zoey對於研究方法與精準度有些質疑,她表示: 我有些懷疑,因為我讀到的故事裡,都未明確指出肢體虐待或性虐待的情況,也未提及研究方法的問題。 Zoey一方面懷疑統計方法,另一方面懷疑主流媒體會不會對這些問題進行追蹤報導。 接下來要談談印度的另一面,這個面向的印度沒有企業,也沒有資科畢業生,Nita發表名為印度精神的圖片故事,在相片中,她記錄孟買城內另一群印度民眾,在這裡,37%的人民都是移民。 至於工程或管理科系畢業生,或是在海外工作的印度人,他們的生活又是如何?Ram Krishnaswamy在部落格Churimuri裡指出,並非所有海外印度人都很富裕: 說老實話,就我的觀察,印度國內中產階級手上的閒錢可能遠超過海外印度人,只是人們常誤以為海外印度人家中後院有棵搖錢樹。 居住於澳洲的Ram Krishnaswamy接下來寫道,海外印度人究竟在異鄉如何生存: 到了每月第三個禮拜,許多年輕的海外印度人家庭就已把錢花光,只能用信用卡過生活,等著下個月發薪水。 換言之,他們就是每月都把錢花光的「月光族」,沒有信用卡根本過不下去,人們也不儲蓄,因為利率實在太低,存在銀行裡根本不值得。 最後我們要提到Laurie Baker,這位建築師原本是英國籍,後來歸化印度,並在印度工作多年,他在印度首創低成本屋宅,紐約建築師兼部落客Arzan Wadia對Baker有詳盡介紹,也提供相關超連結。

吉爾吉斯:抗爭每年重演

  18 四月 2007

校對:Justin 吉爾吉斯前總統阿卡耶夫(Askar Akaev)兩年前遭罷黜下台,這場所謂的「鬱金香革命」,帶領這個多山小國進入政治開放新時代。 現任總統巴奇耶夫(Kurmanbek Bakiyev)曾承諾要促進經濟成長、打擊貪腐等,但諾言均未實現,在野勢力因此不時便發動街頭抗爭活動,全球之聲過去在這一篇與這一篇內均曾報導。 最近首都比斯凱克又出現了抗爭,前總理庫洛夫(Felix Kulov)表示: 我們的目標是什麼?當然是憲法改革與提前總統大選,除此之外別無所求,但巴奇耶夫的支持者顯然不樂見此事發生,他們決心用盡一切手段維護既有權力。 若要大略了解吉爾吉斯的政治氛圍,可以看看2006年neweurasia網站上,CXW曾寫過一篇文章,令人遺憾的是從發文當時到現在,我看不出當地有任何改變: 對於過錯該怪罪誰,每個人都自有一套理論,許多人說一切都是前總統阿卡耶夫的錯,好似現在的掌權者過往與他毫無往來一樣,我們的訴求很清楚:重新啟用工廠!立刻進行憲政改革!吸引更多外資!抗爭! 好幾個部落格也在追蹤比斯凱克目前抗議活動的情況: Registan.net的Teo Kaye現居於比斯凱克,帶著他的相機與漫畫圖片記錄一切,他便提供首都廣場上最新事件發展,注意到街上出現反巴奇耶夫的塗鴉,先前也對政局提出分析: 巴奇耶夫不太可能在壓力下辭職,但很可能像過去一樣,草率進行憲政改革,關鍵當然在於巴奇耶夫與庫洛夫能否達成共識與協議,另一項關鍵則是政治人物能否控制得住廣大抗爭群眾。 吉爾吉斯還有多位部落客都進行現場報導,例如morrire[RU]的部落格提供相片,在野人士Edil Baisalov也有部落格LJ[RU],另一網站「吉爾吉斯報告」雖然最近無更新,不過也提供不錯的背景回顧。 在neweurasia網站的吉爾吉斯頁面上,Tolkun和Mirsulzhan都提出他們對現勢的觀點,兩人都質疑在野勢力的動機,也懷疑上街抗議群眾其實是受雇的走路工,Mirsulzhan指出: 在野人士已證明他們無力組織大型抗爭,群眾睡在軍用帳篷裡,也抱怨沒有東西可吃。 他還提到: 兩名來自卡拉巴提(Kara-Balty)的年輕女孩在首都廣場說:「若巴奇耶夫未回應抗爭群眾要求,首都將陷入動盪…」,其中一人還表示,有個不認識的人答應她,每參與一天抗議就給她27美元。 居住於歐許(Osh)的Tolkun表示,目前抗爭並未擴散至其他城市,他認為現在是政府居上風: 總結今天的活動,我覺得政府現在是以一比零的分數領先,在野人士反而因此失去了部分支持者,人們不滿現狀,又感到挫折,不過這只是剛開始,還不能太早下結論,我們等著看看明天會如何發展。 在部落格「羅伯茲報告」裡,Sean Roberts也很關心情況,他希望抗爭不要出現暴力,但由於過去結盟的庫洛夫與巴奇耶夫今日嚴重對立,讓他感到很擔心。